更新时间:2018-12-14 20:44作者:三水老师
后现代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与重视单一的理性和知性的现代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恰恰相反,它是借助评价“多元智慧”的方式,不仅重视理论知性,而且同样重视身体知性、感性知性、行动知性,旨在摆脱一元化的、片面的知性观和发展观,因为实际的教育是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形成的。而且,它直面这样一种现实:教育的行为不应当是基于合理的计划和目标的僵化了的具体行为,而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调整关系,不可能定型化地加以控制。这样,后现代教育学质疑认知中心主义的教学所具有的正统性,聚焦在参与学校教育的人们所具有的“差异性”,关注他者性和边缘性的话语。如果说,现代教育学采取的是基础主义逻辑,那么,后现代教育学采取的是差异性逻辑。
人格形成论的差异
人格形成理论的思维方式是探讨教育问题所不可或缺的。现代教育学的人格形成论是基于美国学者埃里克森(E.H.Erikson)的发展课题论和渐成式发展论来建构的,这种人格形成论的特征是,自律的自我,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课题,理想的、健全的发展观。这样,在各个发展阶段中,重视自我中心的建构,而对于来自他者性和边缘性的影响置之不顾,仅仅留意于自我中心不至于迷失,以便形成自己稳定的边界线和认知框架。
然而,按照日本学者增浏幸男等编的《现代教育学的地平线》的观点,与他者的关系对于自己的人格形成乃是不可欠缺的要素。人格的形成与其说是在特定发展阶段设定其固有的课题,不如说是在社会文化情境里矛盾对立的复杂问题中,借助包含着矛盾和悖论的人格形成过程来展开的。可以说,西方学者吉鲁(H.Giroux)等人倡导的“多焦点自我”理论就是典型的例子。多焦点、多层次的人格包含了若干课题,它强调了人的自我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力学的复杂侧面。埃里克森的渐成式发展论强调各自发展阶段中的中心课题,但在后现代的人格形成论中,首先关注的是各个阶段中处于边缘化的课题,然后关注复杂的发展阶段中相互交织的各种课题的现实情境的意义。后现代教育学中自我形成理论的特征,是在回应多样的他者性与差异性过程中形成的。因此,现代教育学强调以个人自身为核心形成自律性自我,而后现代教育学强调的是拓展数个中心和焦点的多焦点自我。人格的自我形成是蕴含着内在矛盾的永恒课题。因此,后现代自我形成的本质就在于,在“差异性”的旋涡中不断超越在自己的框架内的自我探究,在自己与他人反复的交互作用中形成跨越边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