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4 20:44作者:王华老师
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释放自己的天性、探索心中的好奇、绘出眼中的多彩。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引燃孩子们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而不是让他们为了某些现实的利益压抑自己追求快乐的冲动
“放学后别回家玩手机了,跟老师踢球去!”“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一群踢球的“乡下娃”引发关注。在四川绵阳的一所乡镇小学,一支主要由留守儿童组成的球队,荣获今年一项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亚军。足球带给孩子的健康和快乐,超越了城乡之别,成为孩子们成长天空中的一抹亮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孕育不一样的童年,但无论何时何地,“快乐”都是孩子们的天性,是童年的底色。最近,一段30秒左右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3800多万次点击。而视频的内容,不过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雨中滑滑梯的场景,滑梯上滑下,泥潭中打闹,尖叫和嬉笑……孩子们单纯的快乐体验,感染了无数成年人。有人感慨,孩子就是孩子,好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释放自己的天性、探索心中的好奇、绘出眼中的多彩,还原童年的意义。
今天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浸泡在互联网环境里,网络拓展了孩子们的世界,缩小了成长的差异。电商基本普及、农村淘宝不断下沉,孩子们以前梦寐以求的玩具和用品,都变得触手可及。但对于童年来说,物质并不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据统计,在我国,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总数约有1亿人,他们中的许多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心灵的成长面临着众多现实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各种资助慰问、帮扶陪伴的故事令人感动。而要像绵阳留守儿童球队那样,给孩子们以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需要全情关照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放眼整个儿童群体,社会的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教育、更全面的保障,也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起跑早、节奏快、竞争强,成了孩子们不得不面对的成长特征。有人说,童年是一张白纸,不应有功利与高低。可实际上,不少孩子被过早卷入竞争与浮躁的旋涡,事事攀比、时时较量,在一些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孩子们居然也“晒”起谁家的车更好,谁的家长更有本事,甚至“不和没有英文名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使得孩子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功利色彩,给那些家境稍逊的孩子以无形的压力。至于分数高低和各种才艺比拼、“素质”竞赛,就更是让孩子们把“快乐”简化成测评表上的数字,渐渐远离了教育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