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4 09:18作者:李一老师
于建军能体会女儿的困惑,他本人同样无法理解现实中的某些现象,因为这种焦虑感,甚至常常失眠。他也担心女儿不懂人情世故,长大走向社会会不会碰壁,“但是我相信随着法制的健全,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
在他的预想中,于笑笑会顺利通过高考进入一所好大学,学一个实用一点的专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他从来不轻易向人推广在家上学,“在学校还有很多老师、同学可以作为缓冲,回家以后家长是教育的唯一决定因素,如果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三观不正,孩子就彻底毁了。”在于建军看来,在家上学只是一个替代手段,“关键还是要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说,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大多是认为现有教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但是仅仅带回家是不够的,对教育的不满和自己能做好教育是有差距的,“怎么从主观想像到现实路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要贸然选择。”
“打破常规是种有益的尝试”
刚退学的两年,韩百川沉浸在自己摸索出的“实验学习法”中,以实验需求带动理论知识。比如想做一个电路或者单片机,就学相应的物理知识,想要顺利阅读英文材料了解机器语言,就学英语。跟学校学习比起来,他觉得自己更有目标。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出来,没有老师的指导,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和严谨的学习体系,他动了回学校的念头。但他又觉得学校作业压力大,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试图通过看基础科目的网络公开课,来解决知识体系不系统的问题。但没有老师指导,过程很艰难。
韩百川认为在家上学是个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学校支持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一定会去上学。”他说,因为放弃了国内学籍,他目前没有上大学的计划。
储朝晖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大多对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他说,西方国家在家上学的孩子也是相对少数,“不超过10%”,也面临与大的教育体系顺畅连接的问题。“在家上学付出的成本比学校教育要高,现有的公立教育体系虽然单一,但是便捷有效。”
各类讨论在家上学的QQ群里,随处可见实践失败的家长焦急地寻求帮助。东北的一位妈妈孙智莹在儿子二年级下学期把孩子带回家,之后尝试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三年后孩子极力要求回学校,说自己不想做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也不想让孩子这么煎熬,只好同意了,”为了回学校,一家人陪着孩子努力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