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5 08:53作者:李一老师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踊跃参与到帮扶行动中。”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在全国工商联组织下,“万企帮万村”行动已经拉开大幕。全国1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将对口帮扶1万个以上贫困村,为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写下生动注脚。
精准施策,翻开扶贫开发新篇章
“对我们来说,光给钱不一定管用,关键还得有条致富的路子。”贵州开阳县南江村贫困农民聂中华深有感触地说。
聂中华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为给父亲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20万元外债。为了摆脱困境,当地精准施策,由蔬菜种植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还协调银行贷款建成温室大棚。去年,光是种莲花白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指导思想,一项项有针对性的举措瞄准贫困“病根”,实施“靶向治疗”,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巨大飞跃。
立足优势,拓展增收新空间--
正值春节时分,新疆喀什地区乌帕尔乡的不少年轻人却在收拾行囊,准备出远门到内地沿海省市打工。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使劳务输出成为当地见效最快、收效最好的致富手段。
“贫困人口不是负担而是人力资源,我国最后的人口红利就在贫困地区。”经营着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甘肃省天水市劳务协会会长张维林说,当地不少贫困群众在学校接受技能培训后直接上岗,“世界工厂”的用工需求与群众的脱贫需求找到最佳契合点。
搬出“穷窝”,开辟发展新战场--
“以前住的地方,一年到头种点洋芋都烂在窖里了,孩子上学也不方便,哪还有什么收入?”宁夏固原40岁的村民郭梅花说,在老家西吉县兴隆镇洞洞村,出村的唯一一条路被大沟断开,车出不来进不去,只能靠步行。搬迁到40公里外的移民新村,出行、打工方便,加上政策扶持,全家生活大为改观。
未来5年,我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或达1000万人,约占现有贫困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千万人民将搬出“穷窝”,在新家园里创造美好新生活。
发展教育,蕴育脱贫新希望--
在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梦翔汽车培训基地,近9成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生,每个月至少能挣2500元,一年就是3万元,可以保证一个四五口之家稳定脱贫。”校长李丙亮不无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