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08 09:55作者:王新老师
随着高校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学生业余运动员正逐步成为中国代表团的中坚力量。这些年,我国参加世界大运会的运动员基本都来自高校,是普通的大学生运动员,参赛目标和理念也由过去的竞赛思维逐步走向育人为主。“培养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运动成绩。怎样更好地利用体育手段育人,帮助青年成长,是大学体育首先要考虑的。”杨立国说。
可以说,接手组团参赛10年,虽然历经无数坎坷和磨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基本完成了从单纯体育竞技向更加注重育人的转型。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内外交流深入开展
与起步只有30年的教体结合探索相比,教育部门介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时间更短。1998年,中国大学生中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宣布成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各项工作由此逐步进入教育视野。虽然只有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大学生体育已经在国际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国大学生体协专职副主席申震,2003年加入国际大体联兼职,当年他和另外一名同事来到国际大体联任职时,不认识几个人,也没有朋友。“体育组织有个特点,一定要人熟,不然一切都不好办。”十余年过去,申震已经和很多人成为朋友,自己也成长为国际大体联负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监督委员会的委员。申震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祖国的强盛和大学生体育的崛起,自己绝不会是目前的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大学生体育运动受到奥运会冲击,影响力已日见式微。为了提升中国影响力,帮助国际大体联渡过难关,从2001年开始,我国先后承办2001年北京夏季大学生运动会、2009年哈尔滨冬季大学生运动会和2011年深圳夏季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赛事,还在不同年份举办过十余项单项世界大学生比赛。在国际大体联前主席基里安看来,这些都是中国对国际大体联的巨大支持。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他表达了对中国大学生体协的深深敬意。
2013年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被国际大体联评为“全世界最佳大体协”,这是国际大体联自1949年成立以来第一次颁发这样的大奖。
近年来,随着我国多次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在国际大体联的话语权也逐步提升。以教育部原副部长章新胜为代表的国际大体联官员已经达到9个,分别在资格、医疗、财务、法律、发展等委员会任职、兼职工作,而章新胜更高居国际大体联副主席一职,中国在国际大学生体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