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1 11:02作者:三水老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马致远(12507—13217):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
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述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向以诗最盛行,宋不仅仅继承
了唐朝的诗而构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
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初步感知:朗读。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佬树/昏鸦,
小桥/流水从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晒下,
断肠脱/天涯。
3、透过意象体会诗境。
问题1:这首小令描绘了怎样的景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呢
(学生充分感悟作品中意象,把自己体会到的小令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几个词语“枯”、“老”、“昏’’,抓住特定的意象“夕阳”来理解。教师示例: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枯枝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
点寒鸦,传来声声哀鸣深秋的悲凉。
一座小桥,桥下静静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寻常人家。
萧瑟的秋风,寂寞苍凉的古道,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
余辉中,向远方踽踽独行。
问题2:这些画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孤独、茫然的游子,眼中所见之景自然是凄凉、萧条的,而深秋时节,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寒鸦归巢,羁旅之情便被绵绵无绝地勾引出来,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是枯黄的,树是没有生机的,
马是瘦弱的,其实这些都是诗人的落寞与哀愁心境的真实写照。
4、想像体会,拓展知识。
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带给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合理想像,大胆创新,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对于景物,可作细腻
描绘,对于人物,可想像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像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努力丰富原作的资料,与作者一齐共同完成审美创造,实现艺术自由联想的无穷意味和无限延伸。(当堂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