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30 02:21作者:王华老师
上线半年的“海东市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平台”,今年更改为“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这一改,平台涵盖的信息量骤增,不仅扩展了地域范围,还加大了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力度。
“目前来说,在全国科技系统中,只有青海研发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大数据平台。”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的负责人,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胡永强不无自豪地说。
2015年10月,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着手搭建精准扶贫平台。平台搭建之初,即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评价的四精准构架。
“国家扶贫办的平台里面,主要功能还是集中在统计方面,在精准识别上还比较简单。根据青海实际情况,我们又补充了很多内容。”胡永强打开平台界面,逐一向记者做起了介绍。
在随意调取的贫困户信息中,记者看到了罗列详尽的个人信息,仅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一栏,就列出了包括家庭收入、耕地情况等在内的48项具体内容,还在个人信息卡片中增设了现状照片,如实反映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录入了20多万贫困户的个人数据,并正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进。集纳如此翔实的信息,产生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但事实上,这个系统上线并开始向下推的时候,并没有遭遇太大阻力;不仅如此,还深受基层人员的欢迎。
“以前都是拿着纸笔采集信息,信息量大了以后,很多信息就容易被忽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到村入户,现场就可以采集到准确信息。掌握了贫困户的精准数据,我们下一步制定扶贫措施和产业规划就有了依据。”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凉坪村“第一书记”肖懋说。作为平台试点村,肖懋与其他试点村的“第一书记”们一样,用海量的数据开启了精准识别第一关。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有了具体的实施对象,才能因户施策,做好精准服务。青海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除了做好因户施策帮扶措施的数据记录外,还增加了信息化支撑下的产业指导服务。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根本,发展产业除了有资金问题之外,还有技术问题。搞技术是科技工作部门的强项。”胡永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