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3 10:54作者:三水老师
戴上钢盔,挎上钢枪,他和执勤官兵肩并肩,为祖国站岗放哨,坚毅刚强的脸庞与守礁官兵那特有的南沙黑,同样写满忠诚与奉献,血性与担当。
我们守礁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您的英雄事迹,传承弘扬南沙精神。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您,大家以您为荣,当好新一代南海卫士。官兵们得知心中的英雄回来了,早早就在码头等候。杨志亮刚一上礁,战士们就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问不停聊不够,争着与杨志亮合影留念。
离礁返舰前,杨志亮亲手装上一瓶沙子,灌上一壶海水,把28年的战斗记忆带回去,把这片蓝色的国土珍藏起来。
与20多年前相比,南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今非昔比。虽然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但高温、高湿、高盐度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没有变,扎根南沙、守卫南沙、建功南沙的铮铮誓言也没有变,弘扬海军精神、矢志改革强军的壮美航程同样没有变。伴随军舰渐行渐远,杨志亮的临别赠言,依然回响在守礁官兵的耳畔心间。
推荐阅读:讲好英雄故事不应成了短板
不久前,南沙海战功臣杨志亮将断臂别皮带继续战斗的英雄事迹在网上受到关注。很多网友对这些有关杨志亮的报道一片点赞,但也有网友写道这样的英雄,是共和国的脊梁,我们为什么之前不知道时代需要大力宣扬这样的英雄。
笔者与杨志亮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参加的1988年3月14日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对外战斗。杨志亮被敌人的子弹扫断左臂后,把打断的胳膊别在皮带上,继续英勇战斗,荣立一等功。杨志亮奔赴战场时,不到26岁,正在热恋之中,草草在日记本上写下我就要登礁了,成为给恋人留下的唯一一句话。这些情节都是杨志亮真实的经历,也是最感动千千万万网友的细节。但的确如一些网友所说,在这次媒体报道之前,他们并不知道杨志亮以及他的英雄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抗美援朝以及一系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战斗,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27年前杨志亮断臂别腰带继续战斗的情节今天感动千万人,表明中国从来不缺少英雄。但是,反观我们的影视文艺作品,被抗日神剧的奇葩情节充斥。情节不真实,故事不着边际且违背常识,不仅难以令观众信服,更别说感动观众,因此也起不到教育、熏陶的目的。
用真实的细节、情节打动人,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战争题材作品创作的铁律。在多媒体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繁荣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讲好英雄的事迹和故事,反而却成了困扰我们的短板。
笔者认为,首先,中国军旅题材中,事迹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很多,根本不用虚构,但是需要创作人员去除浮躁之气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去挖掘。不应该以瞎编乱造的抗日神剧和离谱的情节去吸引观众。在上世纪80年代的自卫反击作战中,417团战士董永安受重伤后,为了不因疼痛喊叫影响在敌人眼皮底下的潜伏行动,他将胸前的光荣弹87式手雷塞入自己嘴里,等战斗结束,部队将他的遗体送到后方火化时,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怕火化时发生意外,便吩咐部队战士将烈士口中的手雷取出,战士们用尽了办法才把手雷抠出,牺牲时年仅20岁。当年的团长讲起这件事至今仍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