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8 17:27作者:王新老师
这个看似平常的小草中难道真的蕴藏着治病救人的神奇功效吗?人们似乎看到了曙光。
但是对于研制新药,发现只是开始。中药通常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几味、十几味甚至几十味地配伍,单体成分与功效并不清晰。按照现代药物研究理论,只有成分明确、药效清晰的化合物,才能成为现代药物。所以,首先要找到具有明确化学结构的有效单体。
获取有效单体难度非常大,研究人员屡试屡败。问题何在?研究遇困,系统学习过中医的屠呦呦在古籍中苦苦寻觅出路,东晋药学鼻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一段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让她有了点破一层窗户纸的灵感。
屠呦呦意识到,之前采用的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并在自己身上试服。
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屠呦呦最大的原创性贡献。
青蒿素和黄蒿素有何关系?
研究并非从此一帆风顺。提取物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效果并不理想,抗疟效果不稳定,毒副作用严重。因为植物质量的问题,北京这边研究的结果不好。屠呦呦回忆,到底临床疗效怎么样,除疟模型好不好,和临床是不是平行关系,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大协作的研发模式发挥了作用,云南、山东的研究出现转机。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云南大学校园里发现一种叫做苦蒿的植物,云南药物研究所提取了苦蒿的有效单体,动物试验及人体试验都没有毒性,效果居然出奇的好。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也从本省一种蒿类植物中提取到有效单体,效果一样出色。
经认定,云南和山东发现的蒿类植物都属黄花蒿。中药传统上将黄花蒿和青蒿统称为青蒿。但真正含有有效抗疟成分的是黄花蒿。因为青蒿是传统中药中一直使用的名称,最终《中国药典》按中药称谓习惯,正式定名为青蒿素,而否定了黄蒿素的叫法。
因为云南季节不适宜,大队人马来到四川,令人惊喜的是四川的青蒿其青蒿素含量竟高达千分之三,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万分之三。一批青蒿素由此制成。
时隔不久,云南耿马爆发了恶性疟疾。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服用了氯喹后,效果不佳,抗药明显,青蒿素临床实验紧急展开。经过18例临床用药,医务人员惊叹,青蒿素完全能够治愈恶性疟疾,效果堪称神奇,且安全、低毒、起效快,远超氯喹等传统抗疟药。
1976年,柬埔寨爆发疟疾,抗药严重,疫情失控。青蒿素显示出了神药的功效,将大批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
道和魔的斗争还在继续
与青蒿素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美国投资颇巨、备受瞩目的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也问世了,但由于与以往药物结构类似,上市不久,就出现了耐药性,并且在临床中副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