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8 12:51作者:李一老师
第三,政策的大力扶植。纵观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后两者的经济体量加在一起与美国大致相当,但欧元和日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远逊于美元。究其原因,美国政府对该国货币国际化的支持力度大大高于后二者。日本政府对日元的支持力度不够且为时较晚。日本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全面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并推行日元国际化,而彼时日本经济已经从顶峰阶段开始下滑。类似的,欧洲央行对欧元的国际化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态度。欧元的广泛使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进出口商觉得使用欧元结算更便利。
第四,宏观经济的稳定性。经济学家Goldberg和Tille曾撰文写到,实际有效汇率的大幅波动会阻碍一国货币作为贸易、投资清算货币的广泛使用。宏观经济和货币币值的稳定无疑会提高一国货币的吸引力。德国马克曾一度在国际市场风光无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德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和德国央行对通胀的精准控制。相形之下,日元的吸引力稍逊一筹。九十年代日元汇率波幅(3个月平均波幅)一度维持在10%以上,这大幅降低了日元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是否满足条件?
对照上文中所述的条件。可以发现,中国在经济贸易规模、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政策面的支持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方面已经基本满足国际储备货币的要求。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前列,贸易、投资在全球份额的不断提升,推广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广泛使用。中国的年度GDP占全球总额12%左右,与日元和英镑国际化时其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相当。2016年,中国全球贸易占有量约为12%,其中22%(约6.5万亿)是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预计2016年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额将占到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0%左右,至2020年该比重将进一步升至50%。此外,中国吸引了全球6%的FDI,其中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于2016年高达3280亿人民币,较2012年末翻了三倍有余。2016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高达1160亿美元,与吸引外资(FDI)的规模相当,其中多数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用人民币作为跨境投资工具(如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外国投资者通R-QFII项目投资于中国资本市场等)的做法日益普遍。
随着金融改革的步断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更加自由和开放,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铺平了道路。首先,人民币汇率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通过建立汇率完全开放、但又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相隔离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中国有效地、在保留一定程度的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逐步加大汇率市场的放开力度。目前,离岸人民币存款已高达2万亿元。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继续放开跨境资金流动的渠道,从而促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趋同。与2012年相比,2016年离岸、在岸人民币的汇率差已然由4个基点缩减至不到2个基点。中国的金融体系正高速融入到国际市场。此外,从2016年3月开始,在岸人民币市场的日间交易浮动区间由+/-1%上调至了+/-2%,汇率决定机制的市场化再进一步,也反映出政策面对汇率波幅容忍度提高。我们预计未来汇率波幅还将进一步扩大。央行于2016年内还将修改外汇管理条例,以适应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需求。
其次,国内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继2013年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存款利率上限也一再上浮,目前为基准利率的1.3倍。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央行将正式引入存款保险制度,为中国利率市场完全放开扫清了障碍。2016年两会期间中国央行张张周小川行长表示,年内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的最后一部,即放开国内存款利率的可能性很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银行间的良性竞争,继续扩大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运作效率,从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