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7 02:55作者:李一老师
史学家许倬云曾对此评论说,当时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假如能再延迟五年,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位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所以提出延迟五年就是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援,实在是孤军血战,牺牲太大,八年抗战中国军人阵亡300万,平民丧生1,000万.连张学良本人看了蒋的日记也明白了,蒋介石不仅要抗日,而且有详尽的战略计划。因此西安事变并不存在促使蒋介石抗日这回事,而只是把原来计划的争取时间、积蓄力量的战略部署破坏了;把全面抗日的时间表提前了。这除了对日本人有利,对中国人则是巨大的灾难──抗战的惨烈已完全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中国从各方面都准备不足。
战事刚开始即发现伤兵无医无药,全国为抗日必须要动员兵力300万至500万,可是全军只有步枪100万支,兵工厂所生产平均每兵每月只分得子弹4发。史迪威为驻华陆军武官时,曾亲见1938年江西德安之役有一个王团,全团只有轻机枪4挺(应有100挺),每挺配子弹200发(可在十几分钟内射完)。但仍向日军攻击,激战五昼夜之后全团1500人只有400人余存,死伤之1100人内有600名阵亡。日本投降后,看日方文件,一般在列举他们自己伤亡人数外,动称国民党军队遗弃尸体在他们阵亡数20倍以上,使阅及的人至今心伤。日军的一个师团通常有12000人至14000人,特种兵团可能多至20000人,而我们一个师团通常只有6000人,并且行军时埋锅,造饭,煮水,挑柴全系农村习惯。李宗仁叙述他在徐州时,由他指挥的四川部队所用兵器全系土造。作战方始半年,蒋介石所能亲自控制之德式装备三十个师即已损失殆尽。以后即无法补充。战事即开之后,中国即感到航空汽油及润滑油亦待从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的窘迫,甚至一架飞机缺乏适合的轮胎即不能起飞。
至国军被驱入内地,全国产钢量始终只有每年约一万吨(今日中国产钢早已超过每年一亿吨)。即步机枪子弹之原料每月三百吨亦赖美机空运输入。制成之子弹平均每兵每月只分得四发(包括轻重机枪所用),一般各部队缺员自百分之三十至半。不仅缺乏炮兵及交通工具,而且缺乏医药绷带。当汪精卫出走投降之日即蒋之意志亦受损折,载在蒋日记。从日方资料看来,作战期间,日军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彻底解决中国,均因国际关系及全球战略剧变而作罢。迟至1943年蒋尚在其日记中提出,彼已可能无法完成上帝所赋予之使命。即直至1944年犹在自身嘱勉,切勿存一死报国之念,可见得此念已涌上彼之心头。毫无疑问,在抗战之前十年中,日本的实力始终强于中国,然而关键是中国实力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日本。
还原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下)
中日全面战争迟早要打,但越晚打越对中国有利。因为中国正在高速崛起,而日本却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甚至出现国力下划趋势。可以大胆说,如果中日全面战争晚打5年,中国的损失会减少一半。如果在晚开战10年,中日可能打个平手。如果再晚开战15年,那中国就有可能击败日本。正是中国这只沉睡百年的雄师已经觉醒,使日本人恐慌,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抗日战争前七七事变的中日形式是,日本国力强大,而中国国力弱小。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27年-----1937年)这黄金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正是这中国黄金十年为抗日打下了基础,国民Government用GDP的40%用于军事事业,准备对日战争。蒋并非不抗日或被迫抗日,只是时机选择而已。最大的遗憾,是"西安事变"打乱了蒋的部署,否则的话,牺牲更少,战果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