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6 23:11作者:王华老师
为了这次历史性的外交活动,周恩来总理向全体外事工作人员下达了以礼相待,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理直气壮,不强加于人的指示。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总理专门派人来仪仗队传达他的指示:以礼相待,就是要在机场悬挂两国国旗,党政要人到机场迎接,在机场检阅三军仪仗队,军乐队奏两国国歌。不卑不亢就是要求所有接待人员既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尊严,不自卑,又要热情,不失礼节,充分显示我们从来就是仪礼之邦。不冷不热,就是不组织群众欢迎,但要加大仪仗队阵容(371人的仪仗队是迄今为止最大阵容、最高规格的编队)。
由150人的方队变成371人,排面由原来的50人延长到120人,难度加大,仅看齐都不容易,更何况要考虑当时的大风天气,371人能否全部听见执行队长的口令,也是问题。第二天的训练场上,有人建议执行队长刘俊章用麦克风下达口令,以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听见,从而达到动作的整齐划一。可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在两国首脑面前使用麦克风又显得不太严肃。
口令是标准而有力了,但371人的动作却不易一致。因为下达口令的执行队长身处排头位置,在长达100米的队伍里,队员听到口令的时间却有先有后,尤其是排在后面的空军,动作整整比陆军慢了一个节拍。后来,他们想出新招:听到口令后,陆军2秒钟后做动作,海军1秒钟后做动作,空军马上做动作,时间的调整弥补了因声音在空间传播产生的误差,三军仪仗又显风采。
恰到好处的眼神和表情同样难坏了仪仗队的小伙子们。
嘴角再低一点!
眉毛耸立一些!
面部肌肉还要放松!
操场上,仪仗队干部一个一个地纠正队员们的动作。走下操场,两个人对着练的,一个人照着镜子练的,一时间,仪仗队简直成了戏剧学院的表演系。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在经过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谈后,愉快地在《中美联合公报》上签了字。两个东西方大国的关系正常化由此开始了。
英国女王请求为自己加一名礼宾卫士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检阅了中国仪仗队。当那一个个标致而潇洒的东方美男子进入女王的视线时,女王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魅力。事后,女王告诉有关人员,希望有一位这样的士兵作为她访华期间的礼宾卫士。
几个小时后的上海。当女王走出游艇时,她的眼睛为之一亮:游艇的浮水码头上,耸立着一位年轻的士兵。只见他手持钢枪,威武大方,双目熠熠闪光,平视着遥远的海面。士兵着一身漂亮的礼服,身高足有1米85。当女王走近他的时候,士兵向她恭敬地举枪敬礼,动作干练而迅捷。
这位年轻的士兵就是解绿江。
当伊丽莎白二世再次经过浮水平台时,是晚上七点整,那时候,李先念主席已经来到上海,他要在这艘游艇上参加女王的告别宴会。女王惊奇地发现,这位哨兵仍然一丝不苟地挺立着,姿势没变,表情没变,脚跟的位置也没变。当李先念主席与女王双双通过时,解绿江再一次举枪敬礼。女王感动了,她知道,这位战士已经站了整整6个小时!她边走边向李先念夸赞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女王抵沪的第二天。上海港一时成了游人云集的场所。当人们在这里驻足观看时,解绿江竟成了一大景观。那么多的游人,那么多双眼睛,把哨位层层围住,他们像欣赏一座精美的雕像:太绝了,解绿江的整个躯体似乎是静止的,如钢浇铁铸,似泰山耸立,钉子一样纹丝不动地镶嵌在浮动的码头上。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始终是一个姿势,一样的神情。游人被折服了,英国皇家仪仗队的队员们也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