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4 20:52作者:才子老师
网友“阿杰”:我的小孩正在读小学5年级,有一次在跟他聊天时,小孩突然说了一句“我也是醉了”。这句网络语用起来倒很符合当时的语境,也还挺有童真趣味。我很是好奇,一问才知道小孩是在学校和同学交流中学到的。我觉得小孩偶尔使用这些网络热词,如果是比较中性或者正面的,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整个人都不好了”,也无伤大雅,适当引导就行了。
网友“追风的尘”:我从事的是政府机关的工作,平时接触的多是正式的政府文件,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网络语言的,所以我自己也就很少用,身边的朋友也一样。我发现有些网络语言很低俗,甚至有歧视的意思,例如“屌丝”、“逼格”、“绿茶婊”,这些令人难堪的词语,着实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嘴里说出这些话,要是家里的老人小孩追问起“啥意思”时,那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专家观点
不能把粗鄙当时尚网络语言亟待净化
网络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对于其中出现的粗鄙化现象,又该如何对待?近日,本报记者邀请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谈谈看法。
林伦伦长期从事地方方言和文化的研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也开始关注“新词语”了。经过多年的研究,他认为网络语言有四大主要突出的特点:第一,虚拟性。网民都在网络上“书写”,不是面对面交谈,也不是正儿八经地写文章,而是敲着键盘“说话”、“作文”,所以,“书写者”自己往往不当回事,骂人说脏话不脸红,反正人家看不见我。这是由网络的虚拟性造成的特点;第二,时尚性。网络文化属于一种流行文化,具有时尚性的特点。时尚的东西会被迅速模仿,快速流行,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其来也快,其亡亦快。所以,一个网络新词如果大家觉得新奇了,就会被成千上万的人快速模仿使用而蹿红,网络上的“XX体”的流行就是典型现象;第三,创新性。网络的用户,尤其是手机、电脑的使用者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具有喜欢新奇、爱创新的特点,总想玩出一些什么新玩意来,就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也不“好好说”,哪怕故意写错也是“新”的:“少年”写成“骚年”,“老师”写成“老湿”,“教授”写成“叫兽”才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第四,草根性。网民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学生或者社会青年,他们基本上还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属于草根阶层。所以,网络语言具有“草根性”。所谓的草根性就是语言特色具有平民色彩,语体上是口语体,其突出表现就是粗言烂语横行。
“对于网络语言的净化问题,我很早就提出来了,因为网络语言的粗鄙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现象。”林伦伦表示,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网民“创造”出了不少新词语和新用法,但不是“新”的、“流行”的就是好的。像口语或者正式体裁文章根本不能用的“屌”、“逼”系列词等充斥于网络之上,严重污染了网络语言环境。林伦伦说,这种以粗鄙为时尚的现象对年轻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非常坏,让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语言风格,长期下去,以后就积习难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