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4 20:36作者:王新老师
此次骚乱的参与者以古吉拉特邦高种姓的帕特尔人为主体,发动示威的目的是不满政府过于偏袒和照顾低种姓阶层和穷人。从25日晚开始,在21岁年轻人哈迪克·帕特尔的召集下,帕特尔人在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集会,要求邦政府将他们列入“其他落后阶级”(OtherBackwardClass,OBC),从而获得政府部门、大学中的保留名额。
透过此次骚乱可以清晰看出,印度教种姓矛盾是此次发生古吉拉特大骚乱的根本原因。究竟什么是印度教种姓制度?它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强人莫迪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呢?
古吉特拉邦骚乱中被烧毁的公交车
印度教种姓冲突:贱民孩子被活活烧死
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浪潮势头强劲,每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种姓制度作为一种在南亚特别是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教与文化制度安排,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种姓制度的负面影响依然弥漫在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前900-前600年)形成的,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瓦尔纳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更为低贱的职业。这四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种姓属“再生族”,除了经历过一次肉体的出生外,还经历过一次精神上的出生,他们是“洁净的”,地位较高,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最高。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外种姓”或“贱民”,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经过长期演变,印度种姓制度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
此次在古吉拉特邦亮相的帕特尔种姓是古邦的重要种姓之一,占该邦人口的14%,是当地的富裕阶层。在16-19世纪,帕特尔人通常为地主和农民,作为潘查雅特——村民委员会的成员为最低一级的村地方政权提供支持。19世纪,帕特尔人受益于英国殖民者的土地改革,积累了大量财富。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现代帕特尔人堪称美国旅馆业的统治者,全美大约40%的旅馆和汽车旅馆为印度人所有,其中70%来自古吉拉特邦,而这些人中3/4姓帕特尔。而在古吉拉特邦,帕特尔人主宰着制药、化工、建筑、钻石等大量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