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5 16:50作者:才子老师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潘锡堂则认为,两岸和平协议的签署固然需要民意支持,但台湾根据民调数据而来的民意,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甚至扭曲。台当局若要依据这样的民意来决定是否积极推动两岸和平制度化,显然容易误判形势。
关键词法理
既然和平是两岸共同认可的价值,但两岸一提和平协议,就会出现不同声音。其中有一种不同声音颇具代表性:两岸目前并没有在打仗,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签署和平协议?
解惑事实和平不等于法理和平
在周志怀看来,签署和平协议并不是结束战争状态,而是创造一个先有和平、后有协议的状态,是解决战争之外的问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认为,目前的台海和平只是事实和平,不是法理和平。而没有约束力的和平是消极的和平,不是积极的和平。
台湾中华两岸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张京育也认为,台海在非战非和的状态下度过很长的时间。近年以来,和平也未真正有保障。虽然两岸人士举杯庆祝,但真正的和平却没有到来,因此,需要建立制度化的交流合作。
关键词形式
参与两岸和平论坛的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台湾方面对和平制度化心存疑虑的原因之一,就是和平协议有被污名化的倾向。这也要求两岸在探讨两岸制度化建设时,能够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为此,论坛纪要就提出,两岸应协商“两岸人民赞同的保障和平的有关协议”。
解惑两岸领导人会晤可发和平宣言
事实上,对于两岸和平制度化的安排,两岸学者已经提出了各种建议。
有人认为和平协议可以分步走,首先可以经过努力,共同宣布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或者共同和平宣言。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更进一步提出,当未来时机成熟时,如果两岸领导人能会晤并通过和平宣言、和平声明、和平共识,或许比签署和平协议更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
关键词心态
两岸和平制度化既是深化两岸关系的必然要求,又与两岸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两岸和平制度化的实现,对两岸民众的心理、情感具有重大影响。
解惑心怀恐惧是两岸和平阻碍
旺台两岸互信基金会执行长苏进强认为,台湾自认与大陆之间一小一大,一弱一强,因此面对大陆时,信心基本上不太足。
对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上海台研所所长俞新天认为,两岸当前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心怀恐惧。“如果台湾还是怀着忧惧之心,不谈先退,大陆即使让更多的利益给台湾,也会有一定的担忧。”
张京育认为,对于两岸和平,需给出更广阔的定义。真正的和平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利益,而在于通商、通邮、通航甚至“通人”,更在于通资讯、通思维、通价值观。在两岸和平论坛的专题研讨中,两岸学者针对两岸和平制度化中的心理因素,也特别认为“互相尊重对方”应是重要准则。
那么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呢,近日北京有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最新方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