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9 10:18作者:李天扬老师
第二类,遗产型景区。这类景区的核心吸引物是自然或文化资源。比如故宫、长城、黄山、九寨沟、张家界、峨眉山等。谢婷说,这类景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客源市场需求呈刚性状态。
遗产型景区是全民共同所有的财富,为公共产品性质,产权归国有,并不归所在地区和任何利益集团或个人所有。谢婷说。
第三类,混合型景区。这类景区介于前两者之间,依托所在地的森林、一般的人文景观,同时也依靠开发商投入资本、土地、文化创意等产生市场价值。比如度假区、产业旅游景区。谢婷说,这类景区属于国有性质的公共资源,由企业作为开发商获得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内,根据承包经营权合同投入并获利。
作为企业投资兴建的商业型景区,其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商业利益最大化。谢婷说,而遗产型景区和混合型景区,依托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社会公共资源存在或修建,在其门票定价上,应注重社会性和公益性。
但在现实中,不少地方景区管理者常无视遗产型景区和混合型景区的公共属性,寻找各种理由上涨门票价格,严重侵蚀了公共利益。
目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实行的是国家指导下,以省为单位分级管理的政府定价机制,各地各级景区门票价格都由地方政府价格部门批准。
对于景区价格调整,2007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同一门票价格上调频率不得低于3年。但每逢限涨令解禁,总迎来新一轮扎堆的报复性涨价。
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可在利益冲动下,这些法律法规还是挡不住门票价格上涨的步伐。
与国外一些著名景区相比,从绝对值来说,目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严重偏高,其在人均收入中的占比,更是高于不少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陈明生教授认为,景区门票高价格,抑制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把相当大一部分低收入人群拒之门外,这等于变相剥夺了他们的旅游福利。
门票经济涸泽而渔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国内景区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盈利模式靠门票收入,这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畸形的体现。
造成目前中国景区门票价格居高不下和不断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蒋依依说,一方面是目前全国大部分景区门票收入归地方政府,一些地方把辖区的景区当成摇钱树。另一方面是部分知名景区,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独此一家’的垄断性,即使再涨价也会有游客‘愿者上钩’。
在蒋依依看来,由于旅游门票具有刚性配置、现金回笼、操作简单、效率明显和收益保障等特征,门票对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以致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陷入门票涨价怪圈。
目前各地景区运营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谁来确定它是在按合理定价原则运行,都是个难题。蒋依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