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类早在1976年就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过去了,科学家为何仍未研发出针对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药物或疫苗?
这种病毒很难对付,对实验室中的培育环境要求极高。相关实验必须在高安全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中才能进行,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有限。目前全球疫苗市场有80%以上被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克、辉瑞、诺华等药企巨头垄断,小型药企很少涉及。
其次,埃博拉虽然是一种致命病毒,但客观地看这种病毒其实很少见。而且埃博拉疫情的暴发时间不规律,不像某些病毒性传染病有特定的季节性,因此也就无法预知和防范。这就导致研究人员测试新疗法的机会也相应减少。
埃博拉药物或疫苗研发需要巨额资金,其销量却很有限,肯定没有私人企业愿意投资。目前,主要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资助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而发达国家政府资助相关研究并非因为这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袭击的考虑,其成果也很难扩散到企业。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药或疫苗研发一直进展很慢。
埃博拉病毒活死人杀人:
| 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街头的宣传画,告诉人们感染埃博拉病毒会出现哪些症状 |
|
| 蒙罗维亚正在修建的隔离中心 |
|
大约40年前,彼得·皮奥特和他的团队一起发现了埃博拉病毒。德国《明镜》周刊日前对他进行了专访,请他说说当年是如何发现这种病毒的,以及这次的疫情为何与以往的都不一样。皮奥特在接受采访时说,病毒很快会发生变异,染病的人存活时间会更长,因为病毒并不希望宿主很快死亡。
现代快报记者 潘文军 编译
在比利时收到染病修女血液样本 明镜:皮奥特教授,1976年,作为比利时安特卫普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你和你所在的团队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请说说这一幕是如何发生的?
皮奥特:我记得很清楚,9月的一天,一名肯尼亚萨贝纳航线的飞行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亮晶晶的蓝色保温瓶和一封信,写信的医生当时在扎伊尔的金沙萨。他在信中写道,保温瓶中装的是一名比利时修女的血液样本,这名修女在扎伊尔北部偏远地区的小镇杨布库染上了一种神秘的怪病。医生请我们为修女的血液样本做黄热病测试。
明镜:时至今日,埃博拉病毒也只能在高安全性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当时你们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