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4 15:23作者:才子老师
后街的一个叫治安的中年男子,新近刚死了妻子,那天,偏偏书里也有这样的故事情节。听到主人公孤独一人,抚养孩子的苦楚时,治安不能自已,放声大哭起来。
说书人唱到动情处也会流泪,是啊,远离温暖的家,吃派饭,住草屋,漂泊如孤雁,几多离愁,几多心酸,怎会不积于胸,发于声?
长篇大本的书,无外乎抑恶扬善,宣扬忠孝仁义,批判奸盗淫邪;小段书则多表现家长里短,寓意丰厚,让人从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但也有少数剧目带有时代的烙印,有政治传声筒之嫌。
总的来说,这种民间的下层劳动者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饱含太多的情感内涵,现实生活中的屈辱、牢骚、希冀都可以在书里找到寄托。从这里,农人们得到了安慰,看到了因果报应。
小时候,学唱坠子是一大风尚,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不时会传来几句唱词,就连我那缺乏文艺细胞的父亲,也唱得出“当啷啷三声响书言归正”。也有突发奇想者,自制了坠胡、简板之类,有事没事,荒腔走板地奏唱一番。
改革开放后,说书艺人慢慢地销声匿迹了,河南坠子这一历经百年的曲艺样式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有了它的一席之地。
有人说,是电视等更高级的娱乐媒体挤走了说书人;也有人说是书里的观念太陈旧,不合时宜,所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也有人说是现在生活好了,所以百姓再也没有什么悲欢离合需要寄托在苍凉哀怨的坠子里了……
我却时常想起说书人,想起他们的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