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23 21:12作者:王新老师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长期从事牛、猪杂交改良研究工作,在国际水牛会议上获“科学先驱者”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200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15项,社科类一等奖14项。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2013年,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类一等奖奖项5项。其中,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成果分别是我校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2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1项)。根据生物谷收集整理的数据,截止2015年8月18日,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前100名单位中,广西大学位列全国高校第60位。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1654件,全国高校排名第七,占全区高校专利申请量的52%。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列全国高校第63位,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广西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包揽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居全国高校第6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第31名,23件专利成果成功转让或许可实施。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593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3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3人,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68人(包括延长退休9人),终身教授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9人,博士生导师285人,硕士生导师1751人。目前我校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外籍教授、专家13人;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占广西高校的75%;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占广西高校80%;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占广西高校50%;“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占广西高校5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占广西高校50%;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占广西高校50%;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名;“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