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4 14:11作者:三水老师
由于只看了一遍,现将观影的感受概括地整理如下:
一、以数据说话
由于影片中需要介绍的内容太多,很多数据都是转瞬即逝,但是有一个数据一进我的耳朵,就再也忘不掉。那就是,港珠澳大桥合拢时吊装作业。这里有几个数据让我震惊:一个是负责作业的吊装船,吊了重达6000吨级的预制构件时,可以在空中旋转360度,最终安装在缝隙只有十余厘米宽的缝隙里。我曾经在水工建筑单位做过预算员,90年代初期,中国最大吨位的起重船是600吨级,这样的起重船全国只有两艘,一艘归天津的二航局,一艘归上海的三航局。这两艘起重船算是水上作业的巨无霸,一般的工程根本不敢请也请不起。记得公司承接南沙港万吨级码头时,由于需要沉降的钢箱重达300多吨,初期设计是请600吨级的起重船过来作业,后来因为天价的台班费,只好修改设计方案,将设计的一个钢箱改成了两个钢箱,后来因为两个钢箱之间无法保持合适的间距,后面费尽了周折。
我已经想象不到6000吨级起重船会是什么个规模,但是,从6000吨级起重船用在港珠澳大桥的合拢上,我间接地推算出大桥的规模。我没有见过港珠澳大桥,我见过杭州湾跨海大桥,5年前我们驱车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飞奔的时候,我就震撼于中国人创作的人定胜天的奇迹。现在的港珠澳大桥,创作的不仅仅是奇迹,其应用的技术真的可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以数据说话,我信了。
二、以身边的感知说事
本片采取的都是当事人说事的记录风格,不是记者旁白,因为当事人的事迹比较典型,说出来的话语有道理,但不虚空,显得真实可信。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师,他从项目立项到大桥通车,当初意气风发的中年人,而今成为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者。尽管时光飞逝,青春不再,但是,他依然在镜头前保持了那不变的初心,这是一个建设者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工程师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的中国不是能做成什么事的问题,而是你是否能想到要做什么事?只要能想到,国家就有能力将这件事办到。是的,海上有跨海大桥,路上有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太空有天宫一号,海底有蛟龙号,这都是短短几年的成绩,中国人想到了,就一一做到了。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人是南仁东老师。他是“中国天眼之父”,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设计并建造中国天眼,从选址到施工,他用了20年的时间,将中国的天文事业直接提升到世界的领先水平,他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片中有南老师生前非常珍贵的录像资料。从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南老师已经风烛残年,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他的每一个字都是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我终于知道了,道理不是靠声音大,而是来自于人格的分量!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南老师怎么就发现了贵州山区的那个天然的“望远镜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