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6 21:53作者:李天扬老师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于《镜子》而言,纪录片只是一种形式和一个载体,它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成为折射现实问题的那面“镜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补这一领域内的空白部分,
让《镜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事实上,对于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痼疾,一直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不断推出。具体到纪录片这一题材,也有《中国学校》、《出路》、《两百万分钟:一次跨国考察》、《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两个季节》、《教育能改变吗》、《争气》等影片先后面世,只不过其中更有名气的作品大多来自以BBC为代表的国外影视制作机构,国内同类题材即便是借助真实案例罗列出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却往往都把矛头指向了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导致最终成为批判有余而灼见不足的表面文章。
究竟什么样的纪录片作品,才能为当代中国在青少年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之道呢?《镜子》的制作团队并不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这就是纪录片《镜子》借助90分钟的内容试图传达给每个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不是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
如果对涉及教育问题的各类国产影视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能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后在纵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这在以往的同类作品中尚属空白。也正是因为能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部分,才让作为纪录片出现的《镜子》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同时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镜子》在达到这一维度的基础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视角继续深入,去着重展现人与人的关系,在寻找和追问人与人究竟应该如何相处的过程中,去展开针对青少年完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度思考。那些沟通和交流、阻碍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个体人格与时代特征间的种种关联,都成为这部作品关注的重心。
“敢第一个吃螃蟹”,
体现的是央视一贯的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出品的《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