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09 11:57作者:王新老师
【采访】夏斌国务院参事
1993年6月份,中央下达了6号文件,采取了十六项宏观调控的措施,其特征之一,以整顿金融秩序为突破口,用金融手段来实施宏观调控,为建立市场经济体系这样框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解说】三年后,通货膨胀率从最高的24%降到了1996年的8%,同时经济依然保持了9.7%的增长率。人们形象地把这次利用市场规律进行的宏观调控比喻为“软着陆”。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创阶段,那些曾经支撑着共和国经济大厦的国有企业,有很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国有企业占比高达80%,率先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
【解说】199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汇报。当大家谈到当前国企改革面临许多困难时,他问在场的同志:“现在有些干部不愿意管国企改革,你们怎么样?”
【采访】蒋以任上海市原副市长
江总书记提出问题,这个困难怎么样?你们要有信心。我说,困难不少,信心还是有。搞这个企业改革,命中注定。你碰到这个困难,你非得这么做。
【解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国企改革是上海市无可逃避的命运,也是无可推脱的责任。一百万下岗工人,其中仅纺织工人就有二十七万。面对这个人群,上海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国企职工分流架一座从“企业到市场”的桥梁。国家再就业工程的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编制起一个温暖的安全网。
到2000年,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民营经济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大。改革的探索获得了丰硕的回报。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农业作为社会效益高而比较效益低的基础产业,与国有企业一样,也一度出现了增长迟缓的情况。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经过数年努力,一个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