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0 21:51作者:李一老师
这部影片具有对新中国电影史来说的里程碑意义,也是世界电影史中一部不朽的杰作。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谢晋导演用真正艺术家的高度自省责任感拍摄完成的该片,其对文革悲剧进行人性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是时至今日的中国电影中最为尖锐犀利的!!它是谢晋一生所拍摄电影的扛鼎之作。影片公映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观影热潮,并激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伴随着各类争议《芙蓉镇》席卷了当时国内外各类重要电影节的大奖:1987年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最佳美术奖;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姜文)、最佳女演员奖(刘晓庆)、最佳男配角奖(祝士彬);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1988年获第二十六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最高水晶球大奖和第三十三届西班牙瓦拉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表彰奖和观众奖;1989年获法国第一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
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在创作上完美囊括了自身艺术追求的两大特点—改编深具时代精神和巨大轰动的文学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人情人性化塑造来完成对政治反思和社会情感的力度表达。该片改编自作家古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并找来阿城编剧(他用反讽和黑色幽默式的笔调对文革灾难进行深层解构化的反思手法对本片也贡献良多)。本片的构思可以说伴随着80年代中国知识界文化界集体开始以人道主义结合社会政治角度反思国家历史的思潮,谢晋以亲历者同时也是受难者的多重视野用影像化的语言进行文革批判,1985年他在长沙召开剧本讨论会,约请中港各地几代电影人作家评论家出谋划策,精心推敲影片的情节框架,并对演员进行多次筛选排练。
《芙蓉镇》在反思社会历史主题上与他之前创作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一脉相承,但其文本显得远为冷静理智,思想内涵和反思力度更为深刻,在剖析作品人物的同时也剖析着自己,以芙蓉镇为视觉空间延展了从“四清”前推5年直到“文革”后1978年底为止这20年间社会的复杂变化。影片将道德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反思社会、警醒世人的背后亦贯穿着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导演将这个“偏远”的视觉空间呈现为微型中国社会的规模去结构人物关系:每个角色人物都塑造刻画得复杂生动,性格鲜明。围绕着刘晓庆饰演的胡玉音命运变迁及爱情悲剧的几位男性—秦书田、黎满庚、谷燕山、桂桂、王秋赦组成了当时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身份背景的代表,李国香也是文革岁月政治野心家的典型,他(她)们填充了胡玉音的岁月,构成了芙蓉镇的社会形态,标定了一个特殊年代的中国现实特征。在对具体文革场景的营造中,谢晋跳脱了那种“宏大”的集体狂欢式的灾难“奇观”,而是用现实主义结合略带幽默反讽手法去讲述这场浩劫对哪怕一个偏远小镇中人性的异化、扭曲以及深深的身心创伤,平实又荒诞的带来却让观众感到惊心动魄。谢晋在进行历史反思的同时也用饱满的人道主义精神去极力刻画像“秦书田和胡玉音的扫街之舞”“谷燕山为秦、胡二人证婚”“胡玉音产子”等普通劳动人民的人性之美好、社会之希望,更加深切的表达了对结束这场十年动乱的迫切和拥抱改革新社会的盼望。影片《芙蓉镇》对文革历史反省的高度在今天看来也是最为犀利的:近乎写实的“再现”了像李国香这样在文革时期整人谋求政治资本的反面人物因在文革过后“及时转化身份”反而获得升迁的社会形象;秦书田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和谷燕山酒醉出现梦境后高喊“完了!完了!”成为那个岁月社会大众面对浩劫的现实遭遇和无奈的呐喊;而结尾处已经疯颠了的王秋赦敲着破锣仍旧在芙蓉镇上高叫“运动了!运动了!”更是创作者在此警戒世人,如果不对此深刻反省,“文化大革命”的悲剧还可能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