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1 19:39作者:王新老师
二、2015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宏观形势依然严峻,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调整和修复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黄山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随着京福高铁建成通车“高铁时代”的到来,随着“六大战略平台”政策红利的释放,随着国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近些年“十大战略支撑点”强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我们要善审大势、把握趋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全面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业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计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工作导向。
一是更加注重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搭建服务平台,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人都能实现创业的梦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部优质资源参与到黄山的建设发展中,让外来投资者都能取得合理的回报。通过营造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在黄山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企业创新的热潮。
二是更加注重培育新增长点。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积极适应新的消费趋势,立足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坚持调整存量和做优增量并举,加快推进现有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与互联网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相关联的产业,加快打造支撑黄山未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建设。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塑造乡村特色、彰显徽风徽韵,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品位,让我们的乡村更有特色,让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
四是更加注重改善民计民生。在新常态下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更好地统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强化产业发展增加公共财力,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增收致富,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大家在衣食住行中真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不断增强全市人民幸福感和自豪感。
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扩大有效投入,持续推动招大引强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项目工作水平,切实发挥项目的支撑作用和投资的拉动作用。
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好600个以上年投资计划超千万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超500亿元。全力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黄杭铁路、歙黟一级公路、宁国至黄山天然气支线工程、高铁片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继续做好济祁、芜黄高速公路黄山段前期工作,力争月潭水库、黄千高速开工建设,确保京福高铁、黄山高铁客运枢纽(一期)等项目建成运营。全力抓好重大产业类项目,开工建设中关村(黄山)科技园、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皖新物流园、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园暨研发中心、中国物联网黄山研发基地等项目,确保黄山农产品物流园、昌辉新区、康师傅瓶装水、卓达新材料等项目建成运营。通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类项目的实施,助推即期经济增长,并为黄山长远发展增添动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的主抓手,坚持把一流的资源配置给一流的企业,立足日益凸显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围绕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大力开展优势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力争海亮集团农业开发、红星美凯龙、台湾宝岛城、华侨城东黄山旅游开发、中国人寿花溪饭店改造及养生项目、万达文旅综合体、黄山“阅生活”城市文化综合体、龙腾影视文化创意园等一批重点在谈项目早日签约落地,力争再引进一批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项目,力争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20个以上,新签项目开工率50%以上,到位内资增长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积极探索PPP模式,加快推进水、电、气、路等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作类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重大招商项目联合预审机制、调度督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营造全市上下齐心合力抓招商的浓厚氛围。
切实提高项目工作水平。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战略平台,进一步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牵动力强的产业类和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重大规划。按照依法合规、程序完善的要求,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等管理规定,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管,切实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健全推进机制,全面提升项目服务水平。
(二)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坚持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切实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攻方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农业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长3.5%,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增幅超过10%。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继续把茶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全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高效生态茶园3万亩,建成国家茶叶及农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质量安全、品牌塑造、并购扩张、市场营销,举办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百年金奖’系列活动,扩大黄山茶的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毛竹、油茶、枇杷、菊花、山核桃、食用菌以及泉水鱼、皖南花猪等特色种养殖规模化经营,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力争全年新发展各类特色基地4.7万亩。大力开展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力争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亿元;积极推广减肥降药等新技术,普及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标准化养殖等实用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推进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发展各类家庭农场80个以上,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强化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确保主要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加快发展工业经济。以《黄山市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引领,优先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成长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重点行业、规上企业的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扩张,支持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加快发展,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着力抓好127个重点技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组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百亿园区培育行动计划”,继续抓好园区“双清双控”,鼓励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全市园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税收增长12%以上。加快机电、化工、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非洲、东盟、南美等新兴市场,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持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加快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年游客接待量增长12%,旅游总收入增长13%,入境游客增长10%,旅游创汇增长11%。突出抓好黄山风景区国际精品景区建设,巩固提升古徽州文化旅游区5A创建成果,深入推进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启动太平湖、齐云山5A创建工作。大力培育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体验性、参与性新型业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深度结合,采取市场化的办法,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摄影、户外运动等品牌赛事,开发一系列既体现徽州文化、又有时尚特征的旅游商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推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强化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理念,完善旅游营销政策,创新营销方式,抢抓京福高铁开通和黄山口岸扩大对外开放机遇,重点拓展京福高铁沿线和东南亚等客源市场。启动外国人口岸落地签证前期工作,争取开通马来西亚、泰国包机航线。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组建黄山“国家自然景区智能旅游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旅游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确保讯飞爱途智慧旅游上线运营。继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努力营造安全、优质、舒适的旅游环境。
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启动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园区产业规划和产业招商,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软件、服务外包、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鼓励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欧洲之星”欢乐谷、苏宁生活广场、河马动漫、奇瑞黄山汽车露营地等项目建设,力争安邦国际养生度假区、奥运户外运动基地、国家地理四季黄山3D影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合理引导商品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制定出台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平台,让更多的黄山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抓好城镇和美好乡村建设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
全力抓好城镇建设。启动“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推进市县“多规合一”。重点抓好“一环三片”规划建设,加快建设新区快捷路、梅林南路,构筑城市外环,推进北部经济开发区和高铁站前区、西部现代服务业园区、东部醉温泉至花山谜窟高端休闲旅游区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启动中心城区关键节点道路交口优化提升工作,完善城区路网,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推进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搬迁。按照“成熟一片、改造一片”的原则,继续推进仙人洞南路、荷花池等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屯溪老街新一轮改造提升。以正在实施的项目为牵引,每个区县选择2~3个建制镇,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努力打造一批新型特色城镇。力争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扎实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成全市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强化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整治,规范小区物业和各类市场管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巩固扩大美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推进51个省级中心村、19个市级中心村建设,扎实抓好271个自然村治理改造,规范管理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项目,深化与32家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继续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确保高铁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省市交界处环境有明显提升。坚持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实施精准扶贫,突出抓好40个市级贫困村和纳入省“千村整推”工程计划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力争减贫人口15%以上。
(四)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抓好各项改革举措落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继续做好国务院、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实现全市90%以上行政审批主体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机构向各级政务服务中心集中。推进综合执法,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和营改增等税制改革任务。分步实施并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
积极探索特色改革。深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扎实做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延续工作,力争试点期限延长、补偿标准提高、补偿范围拓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拓展江南林权交易所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立足黄山、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统一、规范、公开的区域性森林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分类推进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归集工作,加大国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索徽州古民居市场化保护利用的新思路、新办法,建立健全保护利用的新机制、新模式。
(五)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永葆一方蓝天碧水
认真贯彻执行新《环保法》,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认真落实国家《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在继续推进20项重点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面源污染治理,全年实施综合治理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08亿元,其中试点项目投资20亿元。深入实施太平湖国家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投资5.6亿元。扎实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工程试点,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和治理力度,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扎实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新造林4万亩。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深入发动群防群控,确保黄山松安全。加强城镇绿化的规划与建设,继续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确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通过验收。
突出抓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继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大气质量监测县级全覆盖,确保大气环境质量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规范设置和管理采石场、洗沙场,依法取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非煤矿山。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环境监管。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严格保护国土资源,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力争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零约谈、零问责”。继续抓好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处置工作,严格土地出让和储备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
大力弘扬徽州文化,充分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加大徽文化保护利用力度。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启动38个重点保护项目,在巩固提升古村落、古民居、古书院、古道等保护利用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古祠堂、古桥、古塔、名人故居等修复保护。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平台,鼓励社会力量认租、认购古民居,开办客栈、酒吧、文化场所等,让传统民居活起来、留下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继续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出版发行《徽州文化大辞典》,加强博物馆集群建设,力争国家非遗展示基地、黟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成功。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续建新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完成投资90亿元,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加快推进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徽文化产业园等16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市文投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省属文化企业与徽州古村落结对共建,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5个。推进徽州四雕、文房四宝、万安罗盘、徽州漆器等规模化生产,组织非遗项目、民俗活动走进景区景点。加快摄影、演艺、写生基地建设,推动文化创意、动漫影视、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支持歙县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市新增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10~15个,完成40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以争创国家一级馆为目标,提升市文化馆、徽州文化博物馆、市图书馆软硬件水平。启动建设青少年科技馆、儿童乐园。举办市首届艺术节,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抓好财政金融工作,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多渠道拓展金融资源,全面提升财政金融服务水平。
着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用足用好营改增过渡期政策,整合并完善市级产业财政扶持政策,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多措并举促进财源建设。多方挖掘潜力,强化征收管理,把好收入质量关,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盘活存量资金,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硬化预算约束,继续压缩“三公”经费,一般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政府债务分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及考核问责机制。
着力强化金融服务工作。把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努力做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力争市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580亿元,全年贷款增幅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12%以上。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创新,通过企业债、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发行等多种模式,增强企业和项目融资的多样性、灵活性。做好黄山旅游股份定向增发计划报批和发行,力争2~3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市城投公司二期企业债券获批发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推动市及区县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规范开展信用合作,支持银行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信贷业务,着力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加快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协调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八)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改善民计民生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实施好省定民生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梳理和安排好市级民生工程项目。加强项目资金和质量监管,加大管养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发挥持久效益,确保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启动市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大众创业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统筹推进各类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继续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加快金融功能社保卡发放工作,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超过90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达76万人。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受益水平,推进按病种付费和大病保险工作。做好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和人均补差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年增长不低于10%。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完善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试点工作。推进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继续做好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和分配管理工作,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成安置房1586套、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650套。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抓好屯溪一中等学校的联动搬迁,整合中心城区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建设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属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支持黄山学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加快推进市医院综合大楼、市疾控中心业务楼项目,提升“新安名医堂”诊疗水平,打响新安医学特色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做好十四届省运会备战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重大疾病防控。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民族、宗教、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九)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启动建设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办事。做好城市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打造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衔接配合机制,做好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深化法治县(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水平,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积极推进网上受理信访事项,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监测,推进反恐应急机制建设,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职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旅游、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地下油气管网、人群密集场所、古民居古建筑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力保各项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省下达范围之内。切实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和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工作。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强应急管理,强化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视频监控联网,启动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提高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