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4 10:04作者:李天扬老师
(三)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长,比上年增长17.8%。产业扶贫的推进,各地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资金或技术入股分红,增加了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红利收入增加。今年桂林区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流转量和面也不断扩大,土地流转价格不断提高,拉动了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四)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比上年增长14.5%。转移性收入受政策制约性较强,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脱贫攻坚的深入,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和托底及各项惠农补贴的落实,农村居民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增加,从而快速拉升了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四、多举措促增收
(一)调结构发展经济促就业。当前,全市经济依然面临下行压力,居民收入增速逐年放缓。2017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较2011年增速回落5.0个百分点。建议加大调整产业结构,使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链,稳增长;制定政策和措施有效激励、激活市场主体,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创造新就业岗位,拓宽就业面。同时,要切实做好涉及去产能去库存、环保整改等企业职工的安置,鼓励发展小微企业、个体经济,拓展创业、安置的通道。
(二)推改革科学分配促增资。建议改革薪酬制度,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增长除与劳动量、强度、效率挂钩外,也与CPI的增长相关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在岗工作人员与经济发展水平(GDP)比较的调资制度,充分调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服务社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使全市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红利。工会组织做好监督、人社部门规范增资制度环境。
(三)挖潜力高效投入促振兴。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振兴乡村的战略。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关注农村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也要关注他们收入消费等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投入时,要注重质量要出效果有效益,经得起时间和百姓的拷问,从实质上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而不是面子工程。
(四)实社保重视民生促托底。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CPI)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百姓基本生活。扩大城乡居民保障范围,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各种救济补贴发放要按时、足额、落实到急需的人,使百姓切实享受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