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2 02:44作者:李一老师
海归就业难度增加、待遇下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文书看来,是一个正常趋势:因为出国门槛降低了,国内外教学质量差距的缩小也导致海归的价值相对下降。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加,其中自费留学生已占九成以上,同期,回国海归一般以硕士为主,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时间都比较短,逐步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过去海归的海外经历动辄七八年,现在有的出国读个硕士只需1年。在海外学习时间缩短,意味着投资降低了,那么作为回报,求职机会和薪水比起以前肯定会低一些。
尽管如此,整体来看海归群体的就业问题并不算太突出。海归就业可能不像前些年那么顺风顺水,但相对更好的受教育质量和较丰富的国际经验让他们在就业方面仍有优势。高文书强调。2016年的数据显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或海参。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据了解,目前,不仅高层次稀缺人才备受国内市场欢迎,普通海归回国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在国外我就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回国后先不说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职过程中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毕业的史嘉历数了留学生回国的优惠政策:办理户口有优势,可申请各种政府创业就业奖金,在创业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学生创业园提供一条龙服务。史嘉正在考虑买车,回国留学生购车有免税政策。
大出大进将是新常态
●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人才引进工作重点
未来中国人才的流动态势一定是‘大出大进’。高文书认为,出国留学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仍将长期保持在高增长状态。这种情况下,未来海归们更需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不是凭借海归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向市场要价。
余屹刚刚在国内的三线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觉得挺满意:不是出国镀层金回来就一定比别人强。如果你在海外的学校专业不好,应聘时反而成为劣势。
像余屹这样想的海归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海归回国就业仍贪偏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16年,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在上海就业,8.7%在广东就业,再加上江苏、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同时,海归的就业领域也高度集中。2016年,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政府和公共事业(6.9%)。
高文书分析,从统计数字可见,海归的求职期望仍然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学生出国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有的单纯考虑来钱快或者热门的专业,导致了回国就业的扎堆,对就业不利。理性选择专业,把国外的时间更多花在学习和实习上,这两点才决定海归回国后是否具有竞争力。高文书建议。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整个市场对海归的需求正在回归理性。不过,一些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仍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企业不待见海归,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但另一些用人单位对海归仍过度追捧,特别是一些政府和事业单位。高文书说。
我们院只要本土博士后和洋博士,国内应届博士一个都不要,我只能出国挣个名头再回来就业。北京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研究员说。据悉,北京许多重点高校也都有非洋博士不招的规定。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引才举措也有些变了味儿。有的地方甚至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国外名校毕业生,引进几个国外带回的专利。高文书认为,引才的优惠政策虽然重要,但应该淡化与政绩的关联,否则会让一些海归的实际价值被不合理放大,也给其他海归求职者以不正常的引导。
科学制定海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国家未来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高文书表示。比如,更多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越来越多的长期穿梭于国内外的海鸥群体,加大绿卡发放和人才签证的力度,激励他们为国服务,不仅促进人才回流也促进人才环流;对于再归海的海归,要统筹考虑其合同期满后或者退休后的待遇延续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