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1 14:44作者:王新老师
不知道您读了这段话如何理解作者的本意?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来理一理这种思路能产生什么样的良好效果?比如说正常的降梯度填报应当是A清华,B上交,C……。A清华能提档最好,A清华不能提档则B上交就有可能提档。而升梯度填报则是A上交,B清华,C……。常规情况如果A上交能提档最好,如果A上交不能提档B清华就更没戏。可是按照作者的思路,有时会有少数名牌学校(比如清华),因报考者少,提档线可能会低于上交。当你的分数达不到A上交的提档线,你却“又有竞争力”达到B清华,反而被清华提档了。于是乎,此种选报志愿法,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读到这里您也许说:这怎么可能?我不希望我们在这里纠结。我们就顺着原作者的思路假设:可能。假设今年清华就是爆出冷门低于上交。这样填报不就是“歪打正着”达到了最佳效果了吗?我只想反问一下,假如我们不采用这种所谓的升梯度“妙计”,我们仍然采用常规的降梯度思路,A清华,B上交,C……。而清华刚好爆了冷门提档线比上交还低,我不是也照样能被清华提档吗?同样达到了目的。真不知道这“妙计”妙在何方?
原作者对升梯度法解释的后面一句话就更令人费解了:但这种方法仅适用考分有一定优势,本批录取不了,又有把握被下批较理想学校录取的考生。我们不知道这种考生优势指的是什么?就是具备本批次录取不了但是有把握被下一批次理想学校录取。这样就在本批次故意“捣蛋”,按照顺序逐一升高,以此达到本批次落榜被下一个批次理想学校录取的目的吗?既然这样,何不干脆放弃本批次填报,直奔下一个批次的理想学校?
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升梯度填报方式存在的意义。不知道这些专家们是怎么想的?这篇文章还不是转载,而是该网站原创。
第三.应当怎样考虑升、降、平3种梯度填报法
在确定了考生定位的情况下,先选择一所低于考生定位(至少不要高于考生定位)的高校放在最后顺序位置作为保底高校,在平行志愿可选学校较多的省份,可以选择两所保底学校。
然后在保底学校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具体情况从下向上逐步“升”梯度选校,放在首位的最高学校可以考虑考生超常发挥能够得着的学校。如果从上向下看,这就是降梯度填报。这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