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31 21:40作者:李一老师
5、有关土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坚持深化改革,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问题:一是,30年承包土地不变的政策造成和积累下的问题。由于来人、生人不添,走人、死人不减,有的一户十几亩,却只有两三口人,有的一户只有亩把地,却有五口人。还有很少数的年轻人,一家四口人,寸土没有。现在农村又在搞土地确权,这就意味着地多的将永远地多,地少和没地的将永远地少和没地。地多的不仅有土地实物,还享受许多农业政策性补贴,而地少或没地的则什么也没有。没地或地少的多是年轻人,现在他们在外打拼,还好说,如果有一天在外打工打不下去了,或者将来老了,告老还乡,没有他们赖以生存的一寸土地,咋办?二是,一部分人对土地的依赖度很高,仍是他们的命根子。像50多岁的老年人,他们打工没体力,又没有技术,如果离开了土地,他们就根本无事可做。我们在调查中听到的只有一个声音,就是粮价低,种地不挣钱,但不挣钱也得种,还得年年种,不种地我们还能做个甚?种地是无奈之举。不种地就一分钱收入也没有。越是贫困的山老区,人们对种地的依赖度越高,农业收入的地位越高。三是,土地过于零碎,实现规模经营难度很大。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经营,没有规模经营,那来农业的现代化?
建议:(1)把握好当下进行的土地确权机会,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土地经营权,使“耕者有其田”。30年了,农村的人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土地政策也要适应人口的变化而进行调整。(2)实施差别化的粮价政策。适当提高老区粮价,使老区人民在生产粮食中仍有利可图,种粮仍不失为老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针对老区出台一些特殊政策,也是应该的,在情理之中。(3)特别重视加大对山地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制造力度。山地农业不能成为农业机械化的盲区。加快山地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以农业机械化带动土地向大户集中流转,进而带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到全面建设山区经济上来。
6、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要勇于实践探索,反向建设城镇化,在边远的山老区崛起一批特色小城镇。
问题:老区村由于大都地处偏远,村庄也大都规模不大,所以,在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老区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往往就成为被舍弃和牺牲的对象。一是学校没有了。不仅中小学,连幼儿都得到乡镇或县里去上。虽然上小学、初中不花钱了,但是租房等开销更大,家庭负担并没有减少。二是卫生所没有了。不要说医生,许多老区村连个会输液的都没有,输液还得到大些的村。三是集体供销社没有了。只有小卖部。四是粮食加工没有了。加工粮食必须到十几华里以外的大村。五是进村公路破损严重,村里维修不起,将会出现新的行路难。老区村普遍十分萧条,偌大的一个村庄就不剩几个人。正在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