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05 23:13作者:三水老师
补硬件之短自然不难理解。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远未至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比较大,在不少领域尚难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根据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本次会议上列举的数据,当前,我国人均公共产品拥有水平、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以及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约为西欧的三分之一、北美的四分之一。在2015年全球基础设施综合排名中,我国仅列第39位。
且不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之薄弱,即使像首都北京这样的一线大都市,其基础设施质量也饱受诟病。经常翻修的下水管道、时不时重整的燃气管道,部分区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持久性甚至难以满足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一旦遇到暴雨,城市变汪洋的新闻便屡屡见诸媒体头条。
因此,本次会议的首条要求即是加快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围绕着力补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等,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如果说五大任务中,“三去一降”都是做“减法”,是治疗四万亿计划和此前数年粗放式发展后遗症的“药方”,那么“补短板”则是做“加法”,是对此前遗漏、忽视或未能达标的领域做的精细化安排。
然而,如果下决心啃硬骨头,弥补“硬件设施”之短毕竟不是太难,其改革见效快、也易考量。与之相较,更具有挑战性的还是在于如何让“软件短板”变硬气。
首先,缓解资源配置不均。
做到绝对公平可能很难,但既不公平又低效率显然不可取。而当前,提升公平度和提高投资效率处于正相关阶段。
无论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是给予社会资本更大空间,使其能够与国有资本更公平地竞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提高当前投资效率、缓解大城市压力、促进三四线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