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2 13:56作者:才子老师
2011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还曾给东留善固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回信,为该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感到高兴,提出要“以吕玉兰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玉兰精神’”。
一个冀南平原上的普通农家女,为何至今仍引起人们的如潮思念?
吕廷祥认为,东留善固人怀念吕玉兰,是因为她让村民“吃上了饭,大部分人娶上了媳妇”。纪念馆展厅一组1943年的数据记录了该村新中国成立前的大致情形,当时全村305户1329人,但外出乞讨人数为260户800多人,其中冻饿而死人数500多人。村庄为何如此贫穷?除了战火因素和自然灾害外,村庄的几千亩土地均为沙荒地,打不出粮食。旧谣有云:“沙河地,不养家。不怕种,光怕刮。神仙不下界,累死也白搭。”到了吕玉兰时代,村民的“主业”还是逃荒要饭。
一个15岁的姑娘高小毕业回村办农业合作社,没有傻劲、韧劲怎么可能?吕廷祥称,村民一开始欢迎吕玉兰是因为她会记工分,而此前人们出工是靠黄豆粒计数。
吕玉兰那个时代是真“拼”。据村民回忆,吕玉兰担任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后,第一件事是植树造林,防风锁沙。数据显示,她带着“妇女造林队”最终育成有100多万株树、长达8华里的林带,使东留善固村至今是“华北平原最绿的地方”。
据报道,为了种树,吕玉兰脚上的冻疮流脓跟鞋袜粘在一起,一动就疼得钻心,于是她干脆不脱鞋睡觉。有村民回忆说,三夏抢收麦子,“傻玉兰”吃住在打麦场,几天几夜不洗脸梳头,头上竟“长”出了麦苗——那是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发芽。
村官、乡官、县官、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正定县委副书记、河北农业厅副厅长,吕玉兰的人生划了一道弧线。她最终在石家庄双凤山革命陵园长眠,意味深长的是,墓前雕像中的她仍在劳作。“我要在阳光下晒黑我的脸”、“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声犹在耳,人生思考长文《十个为什么?》被海内外几十家媒体整版转载,如今纸页泛黄。
吕廷祥说,无论工作怎样变化,吕玉兰情怀依旧。最难得的是,她42岁还到河北农业大学农经系学习,45岁获得大专学历。在生命最后的岁月,她还率河北省农业代表团,先后赴法国、泰国进行农业考察。她的亲人无一因她受益,父亲母亲也最终在东留善固村劳作中老去。
在如潮的追忆文章中,大多是吕玉兰骑着自行车,或乘坐破旧吉普车下乡的情景,她盘腿坐在农家炕头上唠嗑的情景。她仿佛永远在路上,却始终洁白无瑕。吕廷祥说:“当官别想沾光,别怕赔本,是吕玉兰一生的回答,至今仍有巨大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