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9 16:02作者:李一老师
六是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国际观。“协和万邦”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的精神和传统。通过求得内部的和谐与和平,即“亲睦九族”,来求得外部各国的和谐与和平,即“协和万邦”。基于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理念,传统中国不存在侵略扩张、国强必霸的文化基因,在处理国与国的问题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主张和平共处、和谐共存,主张文化交流,互通有无。
2.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建立大教育格局,使之融入国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领域、全过程,形成教育整体合力。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让感恩、孝道、亲情、温暖充溢整个家庭。再次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让自强、诚信、友爱、和谐之光洒遍社会每一个角落。三种教育之间要形成相互补充、良性互动的局面,着力避免三种教育力量之间的相互抵牾,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当前,文化产业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要推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创造出更多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价值观的深思、审美上的享受,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发普遍的社会行为风尚。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必须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具有普遍动员性和广泛影响性。要开展好“身边好人”选树宣传活动。把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好人好事呈现在群众面前,广为宣传,让好人好事可感可亲可学,激发群众的善心与德性,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形成争做好人、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贵和、诚信、友善、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等价值观念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评价标准,使之发挥引领风尚、促进和谐、维护团结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要大力依托社区群众文化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文化活动,如春节慰问活动,重阳敬老活动,中秋团圆活动;要支持群众文化组织开展内容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群众的精神必需和重要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