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7 17:41作者:才子老师
3.加快公共文化建设。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抓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机遇,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村。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到2015年,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所有贫困村建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和综合性村民文化健身活动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贫困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做好分类施保,对保障对象中的重残、重病等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优先解决,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所有重度残疾儿童家庭纳入救助范围;依托学校、文化中心等场所,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幸福院建设。到2016年,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生活标准逐步提高,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5.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6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小城镇、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村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六)加强财政金融支撑
1.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起,按当年各级财政财力增量,按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涉农部门每年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用于13个扶贫村不能少于70%。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总量,增量每年20%以上,将农民负担比例由25%降到20%以下。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地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建立统一的协调组织,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投向贫困村的各类资金。
2.强化金融支持和保障。支持引导各金融机构在贫困乡镇加快服务网点布局,到2016年,实现金融机构对空白乡镇的全覆盖,新增存款可贷资金85%以上用于支持当地发展,形成覆盖所有贫困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贫互助资金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推进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农耕文明贷款等工作,探索利用股权基金、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完善抵押担保、信用担保贷款机制,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确权进度,探索创新符合贫困群众实际的抵(质)押贷款品种。增加财政补贴额度,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增强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加快扶贫对象信用评定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