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3 14:43作者:王新老师
这次现场会之后,1987年9月,中共**省委宣传部、《农民日报》社又在**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理论研讨会,对**商品经济大合唱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在此前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省委研究室、**省经济战略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县商品经济大合唱专门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同时,在上级的安排下,我到省里有关部门,就用农民的语言,把我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做了汇报。全省各县(市、区)以及其它省市部分地区也纷纷来学习**的经验。这对我们来说不光是肯定,也是巨大的鼓舞,鞭策着我们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创新,将各项工作进一步探索、改进和提高,把“大合唱”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篇五
眼下,家家户户通电话,老人、学童用手机,不算稀奇事儿。可早在二三十年前,谁家若能安上电话,那真是摊上天大的喜事啦,就连住在“将军楼”里的老八路也不例外。
坐落在**市东风东街的**军分区第三干休所,是军工自建的原46军**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15栋红砖红瓦的两层联排宿舍楼,曾是当年鸢都东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驻地群众和过往行人,羡慕称之为“将军楼”。1982年5月始,先后有60位老干部,依依惜别激情燃烧的军营,带着抗击日本鬼子,参加百团大战、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功勋、军旅尊严,进入干休所安度晚年。初来乍到新家,工作人员尽心尽力服务,老干部对衣食住行都挑大拇指。可是,当时干休所除有内部电话之外,全所仅有一部公用地方电话,难于跟南征北战的老战友叙叙旧,与天南海北的亲人拉拉呱,冷清憋屈得慌,成为老同志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
有些老干部为了解决打电话“人多机少”的矛盾,注意打好“时间差”,自行与战友、亲人约定通话时间。可逢年过节时,不少老两口结伴而来,甚至有人还拄着拐、坐着轮椅,缓缓来到干休所办公室,排起了接电话的长队,电话机快打爆了,话筒都变得热手啦。有一次,一位老军嫂刚炖上红烧肉,就去等电话。回去一看傻眼了,锅底烧干,红烧肉变成了焦黑的“煳烧肉”。老两口相互埋怨,进入“冷战”状态。所领导闻讯之后,登门当好“和事佬”,“老小孩”破涕为笑,签订“停战协议”。1995年春节前的一天,原总后勤部格尔木兵站站长孙树国来到办公室,刚听到电话里传来远在青海儿子的“爸爸”喊声,电话就断线了。这位在青藏高原奋斗了20多年,流血流汗不流泪的老八路,那天却红着眼圈,用他那因高原反应,十个指甲全部雪白凸起变形的双手,攥着我的手说:“政委啊,啥时候家里能安上地方电话就好啦!”听了老站长这句话,在场的工作人员心里比针扎的还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