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3 14:38作者:才子老师
年复一年,岁岁新绿,孕育着桑梓俊秀,造就了一代风流。五十年代的临西农村,涌现出一个绿色的典范,年仅十五岁的农家姑娘吕玉兰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餐风宿露,在风沙肆虐的荒滩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种植了千亩果园,治穷防灾,造福一方,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花草蔟拥的田间路上,走出了一位全国著名劳模,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至今,茂林愈加葱郁,梨园依旧飘香,斯人已去,而绿色丰碑永存。
绿是执着的,根植故土,生息繁衍,栉风沐雨,传承光大;绿是和谐的,与万物共存,与时代同行,与人类并进;绿是永恒的,融入大地,融入山水,融入人间;有了绿,才有了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有了绿,才有了百花吐艳,蜂蝶纷飞,鸟雀鸣啭;有了绿,才有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心境升华。绿,是不褪的色彩,不竭的源泉,不衰的动能,不尽的财富……
东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十九大绘就了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县上下正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撸袖加油,担当实干,饱蘸绿的浓墨重彩,谱写绚烂缤纷的新篇章!
“播下一个春天,一梦绿了千年。铺下光明的路,通向更美好的明天…”
悠扬悦耳的歌声,化作绿色的韵律,飘荡在碧透的田野,晶莹的水畔,澄澈的空中;饱含着绵绵根脉,殷殷情愫,无穷魅力;满载着由衷的点赞,幸福的欢笑,美好的憧憬,飘向绿色的远方……
篇三
为广泛宣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实反映和生动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临西县人民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临西县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现将优秀作品予以刊发。
和许多同辈人一样,自行车陪伴了我大半生。提起自行车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有割不断的情怀。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开始上小学。学校在村西的一座破庙里,几张木板,十几条破板凳,二十多个小土孩。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上下学蹦蹦跳跳,无忧无虑。高小是在邻村,虽然离家有四五里路,但那时正值“文革”,除了开批斗会,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少坐在教室里上课,去不去管的不严,因此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转眼两年过去,初中改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学校。校区辖十一二个村,要数我们村子最远,习惯上说五六里,几番挖渠改道,实际上要远得多。那时候落实毛主席最高指示,学制要缩短,每天只上两晌课。初二后半期,教学日渐正规,每逢一、三、五上三晌,来回要跑几十里路。这还不算,最难熬的是寒冬腊月,身穿打着补丁的破棉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迎着凛冽的北风,冻得瑟瑟发抖。举目远望,茫茫原野,孤雁哀鸣,怅然若失,不免暗想,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