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7 16:03作者:李天扬老师
从儒家“贵和尚中”的精神到协调发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贵和尚中”为核心,“和”即和谐,包含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则相生”,明确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和”能使万事万物兴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应处的位置,万物也能生长繁育了。同时儒家认为,“和”也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所以《论语》称:礼之用,和为贵。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种善于协调的态度和方法。《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张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谐,学会团结合作的为人处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杀一切不同。《国语》讲“和实生物”,不同性质的物体达到和谐才能生出世间的所有事物。当今坚持协调发展,目的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改变单一发展偏好,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达到全方位的系统、整体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和谐状态。协调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的凝练和提升。
从古代朴素自然观到绿色发展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朴素自然观思想。首先,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认为:“知其性则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庄子》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从西周时期的“天定人伦”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经典解说,无一不体现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张对万物要有关爱,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庄子》讲“爱人利物之谓仁”,要爱护自身以外的人和环境。《孟子》称“材木不可胜用也”,劝告人们对大自然的开采要适可而止。再次,主张对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强调人事必须顺应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提出自然法则不可违背,尊重万物的存在,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当今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将会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绿色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从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传统到开放发展理念。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经贸往来。丝绸之路的形成、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开放发展的生动史实。在传统文化中,开放发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济、和平相处,开放、和平的意识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一是善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左传》《论语》弘扬:“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俗语“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等,都表明了与人为善、与邻国亲近友好的原则。二是协同万邦、和平相处。《尚书》讲“抚绥万方”,国家强盛根本在于安抚、团结各个邦国。古代兵书《司马法》上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好战好争斗,大国也会灭亡。《左传》提出“止戈为武”,消灭暴乱,停止动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这些传统文化都对善于团结协作、争取和平发展对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作了详细论述。当今坚持开放发展,在和平共处原则下,坚持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开放发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交流、重视和平思想的强化和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