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9 21:56作者:才子老师
政府鼓励延迟退休一刀切式延迟退休方案不可取
12月2日,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该报告建议,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这一方案,引起广泛关注。
延迟退休,是应对社会养老负担加剧和人口红利衰竭的选择。此外,去年养老金首次出现当期收支赤字,隐形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进一步凸显了推行延迟退休的迫切性。
但是,延迟退休,毕竟是涉及所有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以什么样的节奏和方式推进延退,需要反复斟酌。
社科院的这份延退方案,既强调以65岁为延迟退休的统一基准点,以满足增加按劳动力供给、减轻养老负担的目标,同时提出引入弹性机制,愿意早点退休的人,可以通过牺牲部分养老待遇的方式换取早点退休,或通过晚点退休的方式获得更多养老金,以此应对不同的养老需求。这一方案设计看上去既可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又可尊重个人的退休需求,但在操作层面上很可能会出现种种“意外”。
首先,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人力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分配的问题,而方案对此没有涉及。比如,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通常需要教育程度更高、更有能力跟踪行业发展趋势的年轻工作者。假如一味刚性要求到65岁退休,那么相关就业岗位就只能被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的老年工作者占据,造成替代率过低的问题,导致人力资源错配。
其次,设定延退基准年龄必须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差异。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下,从事体力工作的占比仍然相当大,这部分劳动人口随着年龄增长,创造价值的能力将逐渐下降,统一到65岁退休尽管能够开发老年劳动资源,减少许多专业技术岗位人力资本的浪费情况,但对于更多的非专业技术岗位而言,存在能否胜任、能否创造应有价值的问题。
再次,该方案引入弹性机制的建议,尽管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引发的一些弊端,但无法避免引发新的养老待遇不公问题。有观点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更愿意延迟退休,这样既可延长社会认同感,还能多领取养老金。而其他行业的普通工作者则未必愿意延退。这就意味着,“牺牲”部分养老待遇的将主要是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这等于造就了不同的退休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