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2 16:46作者:才子老师
【篇一】
过春节贴对联的年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起于五代十国时,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佘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一副春联。时至今日,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贴上春联,那么春节为什么要贴对联呢?这其实也与道教的一些传统有关。
春联也被称做对联、门对、门贴,它的前身叫“桃符”,例如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涛句,说的就是桃符,它是用桃木板制成的,最初上面并不写字,而是画着道教所尊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避邪,因为道教相信鬼怪邪祟都惧怕桃木、桃木能制百鬼。后来,桃符板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人们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贴春联的风俗。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人们便会在房门上、箱柜上、墙上张贴对联和“福”字庆贺新春,以图来年平安吉祥。
贴对联的由来
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它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很有一番喜庆、热闹的过年气氛。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图像的)。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内容越来越表现新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篇二】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贴春联,是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