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7 20:26作者:王新老师
因地制宜化解城乡养老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面对养儿防老的弱化,城乡养老各自面临哪些难题?有何相应对策?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老人们对子女养老期望值下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现。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认为,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以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传统的养老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记者在江苏、湖北等地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发现他们大多不愿给子女添麻烦。一位70多岁的奶奶谈及今后的打算,她笑着说: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是想和子女一起住,但要是孩子们有困难,就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养老院。另一位50多岁的阿姨也说,等把孙子带大了,她还是想回老家,一是老家有老朋友,二是不愿意给孩子们添负担。
老人们对子女养老期望值的下降,一方面源于国家福利制度的改善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使他们可以在家庭之外,获得更多的替代性养老资源,如退休金、养老公寓、各种社区照料服务等。另一方面,也可被理解为在这个变迁时代一种无奈的心理和价值观的自我调适。代际重心下移、代际经济关系理性化、家庭关系平权化等因素,削弱了传统父权制家庭中老人的权威和谈判能力。叶敬忠解释道。
城乡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不均
当养儿防老的功能逐渐被弱化时,城市老人和农村老人的生活却呈现出不同的境遇。
在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心系独居老人情、连爱非亲胜亲人、夕阳乐园、快乐之家等表达感恩的锦旗挂满了楼道。该中心主任韩品嵋告诉记者:这些锦旗都是老人送来的,中心目前定点服务了1000多位独居老人。他们有60%依靠低保生活,吃饭、看病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
相比之下,农村老人就没有这么轻松。南京市彩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魏应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只有在子孙不孝顺或者无法生活自理时,才会被迫去敬老院居住。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香店敬老院为例,这所能容纳124位老人的敬老院,目前仅住进38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