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3 21:57作者:三水老师
魏德友爷爷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7月的中哈边境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气温最高时有40多摄氏度。
76岁的魏德友,在这里一边放牧,一边沿边境线巡逻,每天步行10个小时、10公里以上。
这几天,他有点不高兴,还有点紧张,但放牧时间更长、巡逻更仔细。
他每天6时开始放牧巡逻,中午回家吃过饭后又赶紧出门,一直到太阳下山。有时羊群走远了,他中午就在草原上用随身带的馒头充饥。
7月12日,菲律宾共和国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魏德友不高兴的原因就在这里。
他平时放牧喜欢脖子上挂个收音机,从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非常愤怒。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魏德友说,“既然是我们的领土,谁都别想侵占。”
魏德友紧张的原因是,他是一名兵团人,正在边境线上执行戍边任务,关键时刻,他丝毫不敢大意。
退伍老兵成了兵团“新兵”
魏德友原是北京军区某部的一名通信兵。因为表现突出,连长想推荐他转业留在北京工作。
魏德友本打算听连长的,转业后留在北京。因为“伊塔事件”,他改变了决定。
1962年,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诱骗下,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数万边民逃往苏联。一时间,边境地区城镇萧疏,田园荒芜,地方县、乡政府机关陷入瘫痪。
作为一名军人,魏德友心里非常着急,他想为国家做点什么。
当时,中央命令兵团立即组织一支高素质队伍,对边民外逃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边境事务,实行代耕、代牧、代管。
1964年年初,魏德友响应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塔城地区,成为九师一六一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没有设在外逃边民遗留的农牧作业点,而是进驻到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草原。
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盐泉”。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这里草木不生,虽叫草原,实为一片戈壁荒滩。
兵团人有令必行。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滩,全连男女老少齐上阵,抡起坎土曼、铁镐、铁锹,开荒、种树、掏地窝子。
“当时,我一天靠着两个黑面馒头,开一亩多地或挖二三十个树坑。”魏德友笑着说,“大家手上的茧结了一层又一层,有的拳头都握不紧,但个个斗志昂扬,发誓战天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