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6 17:30作者:李一老师
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未来五年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而坚持走共享发展的道路,将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能否完成、完成质量如何的一个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今,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也已经突破了7000美元,成功晋升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客观地说,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在全民共享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之所以出现社会分化现象,根源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偏离了共享发展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未能够真正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换句话说,不少民众的“获得感”比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积累起来的财富分配不公平成了民众最不满意的社会问题之一。
究其原因,还在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存在着内在的缺陷。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尔希曼、佩鲁等人提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理论的构想,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性资源方面存在着短缺的话,想要对国民经济体系进行全面投资、全面启动,进而实现全面增长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思路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30多年的经验证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辉煌成就的背后,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战略,试图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从地区发展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此后不久,又推出了“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在城乡发展方面,也比以往更加注重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力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0多年将关注点锁定“三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不断调整和优化现行的所得税政策,对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进行了强力抑制,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必要的扶持。
应该说,上述这些战略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旧制度的惯性和部分利益群体的人为干扰,共享发展的道路并不顺畅。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状况不断加剧。比如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5,属于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在3倍左右;失业人数绝对量比较庞大。以国际通行的调查失业率指标来看,我国目前是调查失业率大约为5%左右,虽然这个失业率和美欧相比并不太高,但失业人数超过了1000万人,总量规模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