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1 18:24作者:三水老师
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反腐从“治标”走向“治本”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会议的讲话中有个精彩的比喻,“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其意深刻,拔掉烂树是反腐,治疗病树也是反腐,即防治腐败,这当然不是终点,从根本上落到清理病树、烂树生长的土壤。这表明中国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法治反腐将成新常态。
一、“治病树、拔烂树”拉响反腐治本警报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党政军等各领域、行业,腐败分子已经越来越难找到“避风港”。中纪委接连发布的关于党政官员或央企高管因贪腐落马的消息为传媒和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这不仅体现了中央高层以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强大决心,而且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之威,大大化解了民间情绪,提高了党的威信,可谓激浊扬清、大快人心。但是在强大的社会反腐的声势之下,在“不敢贪”“不能贪”逐步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共识之时,如何趁热打铁、巩固这一轮反腐的成果?如何做到反腐成为常态与长期的制度化行为?正如王岐山书记先前所言,目前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那么,什么样的反腐才能治本呢?
在十八届中纪委四次会议上,王岐山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加大治本的力度就是要构建一个不敢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要通过反腐败来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此次会议确定了一定要走向治本的反腐,可称为反腐败由治标走向治本的转折点。
从中央这两年的反腐力度来看,反腐风暴为“治本”拓展了可能的空间,但反腐不能总是在腐败已形成大气候之后才去“治”,而应该赶在腐败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或者在念头滋生之前就予以扼杀,要把因腐败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让反腐走法治之路,让法治反腐常态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铲除滋生腐败的阴暗土壤,让腐败寸步难行,真正达到治病树、拔烂树。
同时,“治病树、拔烂树”不失为“敲山震虎”警钟长鸣,唱响着反腐警戒歌。也正如王岐山书记所言:“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因此依法治国,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让一些怀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和观念,搞变通、打折扣,让腐败查处难度加大者,趁早打消念头,在监管不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下,铲除拉帮结派、利益输送、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等现象,凸显着反腐败没有特权、反腐败没有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