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6 09:27作者:王新老师
连日来,“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让这所北京市海淀区的名校备受质疑。13日晚,新华社记者来到中关村第二小学,该校校长杨刚及3位涉事孩子的班主任吕老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校方回应为何滞后、为何校方认定此事为“偶发事件”等社会关注问题作出回应。据新华社
1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
新华社记者:学校13日凌晨向公众披露了此事基本经过及调查情况,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澄清真相?
杨刚: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校长我深深自责,也表示深深歉意。我们处理这件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孩子,当时不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问题不能用社会评判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解决,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问题推到社会的风口浪尖。
我们必须保护好三个孩子,保护好学校所有孩子,现在依然是这样的想法。包括学校发的第一个声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这件事。很多人可能看后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强硬、态度不积极,其实不是这样。但我们也相信,随着事实越来越清晰,公众对此事会有更深层次和更全面的认识。
2学校为何定性为“偶发事件”?
新华社记者:涉事学生行为是否构成“校园欺凌”一直是各方最大分歧所在。学校根据调查判定是一起“偶发事件”,为什么如此定性?
杨刚: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三个10岁的孩子不存在一方长期的、想好了就在这个时间、地点对另一方进行攻击的“蓄意或恶意”,他们平时关系还不错,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时有非理智的成分,有时是突发奇想,没有考虑后果。扔垃圾筐和发笑的两个孩子也都是偶然去上厕所,不是约好的。
这次事情发生后,学校一直积极协调,三个孩子很快就和好了,两个欺负人的孩子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只是家长之间还没协调好。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我们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决,但现在往往是孩子的问题用大人的方法去解决。
此外,何为“校园欺凌”,我觉得目前边界还比较模糊。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还是比较宽泛。不同年龄有不同情况,行为、语言的界定也需要细分。孩子有其天性特点,怎么清晰界定在实际操作中有难度;即便界定清楚了,怎么去处理?处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是教育而不是惩罚,学校不是法院,不是评判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