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23 09:42作者:李天扬老师
在重庆东北与四川开江县毗邻的山区,有一所山村学校——开县书香中心小学。这所学校很小,却绿意盎然,里面的花草树木、盆景,都是师生自己带到学校、自己栽种培植的。全校只有15名老师,却人人发表过教研论文。学校的课改经验在重庆市被作为典型推广,该校“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还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我们没有城里学校那样的条件,开发不出高大上的课程,我们就立足农村,深挖农耕文化,开设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校校长李作华说。
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几千年历史,这是一片沃土。只要深挖,何愁结不出硕果?
古农具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
这是平整水田的耙子,这是舂米的工具,这是铲除梯度田埂杂草的朴刀,这是在陡坡上播种杂粮的窝铲,这是织布机……在书香小学的“古共农具陈列室”,李校长向记者如数家珍。两间教室改成的陈列室摆放着学校师生从附近农户家收集来的各种农业和手工匠使用工具180余件,其中包括诸如“擂子”“朴刀”“墙板”等濒临绝迹的物件。
这些久经岁月洗礼、被磨得光溜溜的农具,不仅仅是参观的展品,更是独特的教育资源。学校编写了《走进古农具》校本教材,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周上一节“走进古农具”课,课程内容随年级循序渐进,包括:参观实物,了解古农具的历史、功能和使用方法,体验使用古农具,设计新型农具模型,修复和改造古农具,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体会到祖辈先贤的勤劳和智慧,而且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种植实践基地成为室外大课堂
“小草园”“小兰园”“小菜园”……书香小学每个班的名字也充分体现出乡土气息。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要种植一种植物,学校将教学楼背后一块乱石岗开挖、填土,变成校园农作物种植基地。各班学生分为若干种植小组,他们在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获成果等实践活动中,拍照留影、观察记录、改进方案。一些学生还请家长实地指导或通过微信、QQ向在外打工的父母汇报并请他们指导。
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野菜物种,学校动员学区内有闲置土地的村校,开辟了“野菜种植生态园”;为了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弥补学校只组织植物种植实践活动的缺陷,学校动员每个家长与孩子一起饲养一只(条)动物;学校所在的开县南雅镇是有名的柚子种植基地,当地不少农民探索出了制茶、养鱼、捕虾、立体种养殖等致富门路,学校整合资源,对附近的专业户授牌,作为学校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到基地参观、研讨生产过程,探究背后的科学依据,学习农业科技和与农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