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9 13:04作者:三水老师
高教网教育为大家带来北京小升初,希望可以帮到您!
个别城区出区择校人数减少六成
石景山区某重点小学每年毕业的学生为220名左右。往年,该校超过40%的毕业生流向外区,其中10%到15%的学生流向西城,剩下的绝大多数流向海淀。据了解,仅海淀区某知名中学每年都会从该小学招走30~40人。
这种情形今年将不会再次上演。据该校校长透露,尽管最终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估计还有外流的学生,但比例将远远低于40%。记者调查发现,该区内其他重点小学,今年外流学生的数量也在大大降低。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区整体外出学生数量的减少。据石景山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全区外流学生有200人左右,今年,这个数据下降到了70~80人,降幅达60%。
"往年,学校前5名基本都会跨区到海淀区的优质初中去上学。今年因为北京小升初政策严控跨区,除了1名借读生想去海淀区,其他毕业生都留在本区了。"丰台区一所优质小学校长向记者坦言,之前会出现优秀生跨区择校的现象,是因为学校单向划片对口的初中是一所薄弱初中校,学生家长选择空间有限,结果导致优质生源流向外区。
"五年前,我们学校60%的毕业生都会选择海淀区或西城区的初中优质校。"丰台区另一所知名小学校长透露,今年,该校一共只有十几名学生去海淀和西城就读初中,原因是因为户口或房产在这两个区。
据朝阳区一份家长教育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该区每年有超过10%的小学生、初中生外流到海淀、东城和西城。然而今年,不少接受采访的朝阳区校长表示,"本地学生要想去外区县上学甚至比登天还难。"
朝阳区一位知名小学校长介绍,由于学校地处东城与朝阳交界处,往年不少小学毕业生都会选择去东城上初中,而今年据初步搜集的学生初中意向表显示,除了个别迁户口的学生以外,其余学生均会在本区就读上学。
"往年,学校里的管乐特长生都会被西城、东城、海淀一些名校录走,但今年这一比例比往年低了不少。"朝阳区一位小学校长介绍,今年该校大部分艺术特长生被区内初中录取。
在昌平区的天通苑、回龙观等社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往年不少家长都选择到邻近的海淀、朝阳等区。不过回龙观地区的一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今年该校本市户籍的学生都将进入昌平区的初中。
■探因
入学政策"组合拳"严控小升初跨区
石景山区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由于今年跨区政策收紧,今年该区外流学生人数减少六成左右。这部分外流学生中,有20到30人是因为户籍地或住址变迁,其余学生主要是通过外区在石景山区招收特长生和住宿生而流出去的。
据悉,今年义务入学政策多条举措剑指"无序跨区流动"。比如,全市首次启用了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该系统使原有的学生信息采集系统和学校的CMIS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使每个学生的入学轨迹透明、清晰。这套系统的启用旨在遏制非正常的跨校流动,对跨区入学和非学龄入学进行严格控制。另外,取消"共建生"入学方式,加强小学初中学籍管理,缩减小升初特长生计划,一系列入学政策"组合拳"立竿见影,成为小升初跨区流动人数骤减的直接动因。
区县出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留住好生源,一方面要靠提高自己的办学品质,要练好内功,这是内因;另一方面要靠政策导向,这是外因。"本市一位城区教委负责人坦言,今年入学政策导向就使各区留住了不少好生源,如果明年对特长生和住宿生再加以限制,那么流动性更小。
外流学生明显减少,如何保障留在本区县的学生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包括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等多个区县近年来不仅在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上下功夫,同时通过引进名校、引进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等资源,纷纷发力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据了解,朝阳区迄今已先后与23所名校签约,5年内,平均每年有超过4所名校落户朝阳。其中,有21所已开学,上万名朝阳适龄儿童进入优质品牌校。同时,朝阳区本土的市区级示范中小学共开办分校41所。在朝阳区中小学示范校分校中,有30所位于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丰台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十二中、北京十八中、丰台二中、芳草地国际学校等一批百姓认可度高、口碑好的优质学校资源将扩大招生规模。丰台还将陆续引进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实验二小、十一学校、人大附中等名校进丰台办学。此外,丰台引入中国教科院、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院等教育研究与培训专业机构,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再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