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7 15:01作者:王新老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表明: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遵循,是指导各项事业推进的根本指针。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五年,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校需要认真学习、研究五大发展理念,并把它及时、准确地贯彻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具体工作中。
★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和输出创新成果
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德文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熊彼特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后来,人们关于创新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宽泛,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十三五”期间,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输出这两个方面应该积极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高教网道,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在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特别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强化特色,下大力气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素质教育,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创客教育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过去一些年,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以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之地,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面临着一流科研和原创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进行改进。具体来说,就是高校要主动投身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积极参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积极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