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8 11:27作者:王新老师
从中国发展看,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新常态认知经济新工具相关资料吧!
如果要评选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最流行的经济词汇,应该非“新常态”莫属。实际上,“新常态”概念一经出现,就迅速在神州大地流行起来。去年以来,“新常态”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渐渐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关键词。
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说新常态的观念,在世纪之初就已经出现。已有文献显示:早在2002年,澳大利亚媒体《老生常谈周刊》(CLICHEOFTHEWEEK)即指出,从2002年开始,“新常态”(NewNormal)一词就已在国际主流媒体中频繁出现。
2009年初,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常态一词再次被提起,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在“探讨危机后美国各个经济领域复苏和发展新模式”论坛上就用“新常态”一词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趋势所发生的变化。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02年出现的“新常态”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词汇,2009年再次出现的“新常态”也只是对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的一个表述,从根本上还是一个西方概念。那么,2010年之后,新常态渐渐进入中国专家学者的文章和演讲,并开始了从描述世界经济的词汇向描述中国经济词汇的转化进程。
国内有学者用“新常态”讨论国际经济新形势。2012年11月2日,原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教授在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主办的以“时局与前瞻:变革中的抉择”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上,就用“新常态”概括未来国际经济新形势,指出“这可能是未来五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国际经济的新常态,也就是投资的回报率不高,风险是非常巨大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失业率非常高的新常态”。
与此同时,也有国内学者尝试用“新常态”来概括我国经济新特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教授曾在2012年的一篇公开文章中即认为“较低的经济增长、较高的通货膨胀、更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更为平衡的经济结构、加速的产业升级换代和更为激烈的经济周期”将构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