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8 11:26作者:王新老师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两年来,新常态的解读被过度引申化、扩大化,由经济领域蔓延至政治、社会、党建、反腐等各个方面。针对这种现象,习总书记在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也归入新常态。
习总书记分析了对新常态认识的三种偏差,指出,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窃以为,习近平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定外延,阐明了认识、分析和驾驭新常态需要掌握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及科学方法,指明了正确引领新常态的方向。
如果单从字面解释,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所谓“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这种缺乏针对性的笼统解释显然难于读懂读透新常态的深刻内涵。据专家分析,习总书记所提“新常态”是经济领域的一个“专用”概念,针对的是经济发展问题,其特征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中国经济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笔者认为,这三个特点可用两句话解读。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这是一种趋势性和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其次,应对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对策与手段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包括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新常态”层出不穷,什么文化新常态、教育新常态、旅游新常态、房地产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反腐倡廉新常态等,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让人眼花缭乱。新常态被过度引申和泛化,明显冲淡了作为经济领域概念的本义、特色及特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