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1 16:38作者:王新老师
中国的农村长久以来似乎就是贫穷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改变农村旧貌已经是刻不容缓。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成为农村发展的新思路。
为了进一步了解新农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小组奔赴中国新农村的典范——**村。村口结合风能与太阳能的路灯,大大的排污管道,干净的河流,少有杂质的空气,悠然的村民……和谐是这个村子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在**村,我们体会到了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世博会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的风采。
只要你一进**村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但见绿树成荫,花果相间,游人如织,在大棚里,游客们也被无土栽培的植物深深吸引,“农家乐”风俗馆还有脚踏水车、木桶提水让人体验田园的情趣。野鸭在环村河里三五成群,尽情嬉戏,广场上人鸽共舞,河道内鱼翔浅底,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象。
在**村文化展馆的一面墙上“**精神”四个红色的大字很是醒目,**人就是以“艰苦创业,永不满足,两手过硬,一犁耕到头”的精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不同于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广人稀,**村的面积很小,全村仅有2平公里。但这个“小块头”的生产效率惊人,2009年,全村实现GDP6。09亿元,社会总产值高达40。21亿元,人均纯收入约为24000元。
然而,对城市向往的野心是随着经济的好转才蓬勃起来的。在那之前,**人并无这样的底气。时光倒回到50年前,那时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当时有民谣“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囡不嫁**村,年轻后生打光棍。”彼时的**村田地高低不平,且分割混乱,旱涝交替。土改时,全村竟没有一人够得上地主标准。
从1965年起,**为了彻底摆脱贫困,前后用15年时间,投入43万劳动工日,硬是将1200多块高低不平的“靠天田”改造成了大小划一、走向一致的“吨粮田”,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国家提供商品粮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又以敏锐的发展眼光,积极实施工业兴村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目前,滕我们小组认为**村致富的重要关键点是发展了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点也在于此,然而这一点在目前我国的农村是不足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我国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呢?我们提出了耕地少,肥力差;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机械化差;农业适用技术推广难;农业物资供应难;农民素质差,特别是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7点问题,有一半的人支持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机械化差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