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12 23:03作者:三水老师
培训,有培无训难成正果
我们既然明晰了培训包含培与训两部分,那么有必要把它们分解开来谈一谈。
培主要是解决从不知到知,或从旧知到新知,或是从浅知到深知的部分,先知而后行。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厘清该阶段目标,所有功夫都是围绕它。如:学习动员到位些、请大牌点的主讲老师、现场布置的彰显点、课程的花样多趣味生动些,等等,这都会增加培的效果。但并非为绝对标准,因为太多晚会式的掌声、笑声甚至哭声,对于培训而言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也有并没太多掌声、笑声,但能引起每个人的高度投入和深度思维的课程,这也同样达到效果。(当然这样的话,所谓的好也就不那么显见,所以不适合交待式的工作。除非培训负责人和企业老板达成了一致。)所以,只有明晰了阶段使命和所求标准我们的使力才不会让工作走样。
作为企业和培训负责人,当然首要是把握培训工作的全局性部署,包括对于培训需求的发现或者是发明。那么在培阶段重要的是要做好学习动员和学习氛围营造工作,至于采用什么方式施培:是看光盘还是网络视频、是小组研讨还是讲师讲授、是室内还是室外等等,则需要根据时间等各种资源和培训科目做好选择,制定本阶段应有的考评标准。要强调的是:这些工作的结束不是培训就完成,而只是培阶段的结束,无论是评估还是工作进度都要明晰这一点。所以对培与训,不能有越俎代疱的要求,对学员对讲师,同样如此。
作为培训师,在培阶段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努力把课程做的精彩丰富些,正是他的本职,但需要以终而始,就是围绕最后的结果展开现阶段的精彩,否则就容易不务正业,做喧宾夺主的事情。因为培训不是培训师一个人的精彩,而是众多参与者的积极表现而所起的化学反应。
作为受训人员,则需要给出培阶段重要的评估意见,当然这不是太困难的事,因为就是:听得懂吗、理解的深刻吗、容易记住吗。所有的各种花样其实就是围绕这个知的目标,差别只是质和量的不同。即是知的深还是懂的多。当然最可怕的好就是连质和量都没有的培,所谓的好其实只是满足了受训人员的视听欲而已。
训主要是解决从知到行,从会到熟,或者更高的境界。按照培训的KSA模块来讲:理念性态度类的培训,在训阶段需要将其转化为可识别行为来实施;若是技能类培训则需要把行为分解为分解动作,然后通过训养成习惯,乃至潜意识;当然若纯粹是知识类的培训,在训阶段的工作就是微乎其微了,只需要做些重复性的工作,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就可以了。(它的效果评估主要还是在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