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9-12 10:58作者:王新老师
校友为母校捐赠,只是朴素的校友文化的一部分,属于纯粹个人化的慈善行为,外界的批评和谴责其实是非理性的。
■刘涛
据媒体报道,日前有香港投资者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捐资3.5亿美元,这是哈佛大学建校378年以来金额最高的单笔捐赠。捐款数额如此巨大,再联想到捐款者的中国身份,一些国人的心情变得异常“纠结”,争议也随之而来。
其实,出现此类争议已不是第一次。四年多前,国内投资人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00多万美元,这一事件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将这一问题“上纲上线”,甚至直接给捐赠者扣上“不爱国”的大帽子。如今又有香港投资者向哈佛大学献上巨额捐赠,批评声依然延续了此前的“攻击路子”。原本纯粹的个人行为又一次没有逃过被“过度诠释”的宿命。
教育有共性,知识无国界。美国大学会给优秀的国际学生颁发奖学金,而学生走出校门后再以捐款的方式回馈母校,这很正常。因为慈善概念原本就是大学教育特别强调的一种观念形态,而且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的公益道德和文化伦理。此外,把钱捐给哈佛、耶鲁这些“信得过的大学”,一定程度上也能惠及中国的留美学生。
其实,校友为母校捐赠,只是朴素的校友文化的一部分。个人捐赠属于纯粹个人化的慈善行为,与公权力无关,也没有触犯任何法律红线,外界的批评和谴责其实是非理性的,而且谈不上任何“道德优势”。面对一些校友的慷慨解囊,我们除了给予他们由衷的敬佩和赞誉,同时也应该认真反思国内一些大学为什么没有赢得校友的信任。
大学看重的只是校友捐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校友文化。学校之所以捧着校友,往往是出于功利诉求。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各院校的校友仅仅出现在一些庆祝、联谊和捐赠场合,有些所谓的公共事务讨论也是“走走样子”,学校并未给校友有诚意的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相反,美国大学的校董会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也是学校公共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董会成员中,校友占据了相当大比例,这有效保证了校友对学校公用事务的参与。
校友文化应该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